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首頁
耳部常見疾病 鼻部常見疾病 咽喉部常見疾病 耳鼻喉健康經驗知識 耳鼻喉健康問答 耳鼻喉百科知識
 五官耳鼻喉網 >> 耳鼻喉百科知識 >> 耳鼻喉治療 >> 耳部疾病治療 >> 警惕!治療“倉耳”切莫信偏方

警惕!治療“倉耳”切莫信偏方

  患者故事:

  15歲的陳小花(化名)剛生下來耳前就有一個小孔,不過這麼多年來一直相安無事,但在上個月,這個小孔開始有膿性分泌物外溢。雖然其他部位沒有不舒服,但是家裡人很是擔心,害怕炎症會影響聽力,甚至對頭部有不好影響,於是,家人聽信了江湖游醫的話,用粉狀藥物敷貼在瘘管處,一天敷一次,洗澡後替換。就這樣嗎,連續敷貼了兩天後,本來沒事的小孔周圍皮膚開始紅腫、化膿,耳前處還出現腫突一直延續到太陽穴。家人這才警惕起來,帶她來到了醫院檢查。醫生為她進行了切開排膿和抗感染治療,待瘘管感染控制、局部痊愈後,醫生還建議她采用一次性徹底切除術,以免受感染困擾。

  耳前小孔原來是“先天性耳前瘘管”

  接診醫生,武警醫院耳鼻咽喉中心高增斌教授介紹,個別人一生下來耳前就有一個臍樣的小孔,俗稱“倉耳”,而醫學上稱之為“先天性耳前瘘管”,與遺傳有關。這種瘘管大多長在一邊,也有長在兩邊的,外面看它只有一個小孔,但小孔深處往往象樹根樣呈多個分支,瘘管長短、深淺不一,還可呈枝狀,常與耳廓軟骨相貼。一般情況下,無症狀者無需處理,偶爾在擠壓時,見少許黏液或皮脂樣分泌物自瘘口溢出,且除此外沒有其他臨床不適,但一旦繼發感染時,出現局部紅腫、疼痛甚至化膿;反復感染可形成囊腫或膿腫,破潰後可形成膿瘘或皮膚瘢痕。

  耳前瘘管無症狀可以不處理

  對於患有先天性耳前瘘管的患者,高增斌教授表示,無症狀者無需處理,偶爾在擠壓時有少許黏液或皮脂樣分泌物自瘘口溢出,擦拭後,注意保持清潔;如果經常有臭味的分泌物排除或曾有過局部腫痛、化膿,提示有感染存在,需盡快就醫,在醫生指導下抗感染治療。

  早期手術切除效果最佳

  高教授提醒患者,一旦感染控制後,最好進行手術切除,切勿認為炎症消退後就萬事大吉,以致再次感染或膿腫,形成破潰,甚至形成瘢痕,拖延病情,增加患者痛苦,影響患者工作、學習。

  高教授強調,二次感染控制後再行手術切除,創傷會增大,手術效果不如早期手術好;另外,切勿聽信江湖游醫的話,亂用藥物敷貼,引發其他不適症狀加重病情。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大家都在看
富含蛋白質食物引起寶寶外耳濕疹

  外耳濕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好發於嬰幼兒。外耳濕疹主要臨床表現是患耳疼痛,在按壓

同是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為何治療方法不同

  編輯同志:   我的兩個孩子都患有中耳炎。大孩子今年17歲。他患中耳炎已經6年了

Copyright © 五官耳鼻喉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