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息肉症狀及治療方法
鼻息肉的概括
鼻息肉為鼻部常見病,是由於極度水腫的鼻腔鼻窦粘膜在重力作用下逐漸下垂而形成。多數認為慢性感染和變態反應是致病的可能原因。近年發現與阿斯匹林耐受不良,內源性哮喘等全身性疾病有密切聯系。鼻息肉是一種常見鼻病多發於20~30歲的年青人。
鼻息肉的症狀
1持續性鼻塞,鼻塞原因是因為鼻腔內毛細血管流通不暢,導致毛細血管膨脹引起鼻塞,嗅覺減退,閉塞性鼻音,睡眠打鼾和張口呼吸。
2可有流涕,頭痛,耳鳴、耳悶和聽力減退。
3粘液性息肉,頗似剝皮葡萄狀或鮮荔枝肉狀,表面光滑半透明,呈粉紅色,有細帶多來自中鼻道,觸之柔軟活動。
4出血性息肉(較少)表面光滑,充血,觸之軟而易出血。
5纖維性息肉呈灰白色,表面光滑,觸之較實不易出血。
6多發性息肉常來自篩窦,單個息肉多從上颌窦內長出,墜入後鼻孔稱“後鼻孔息肉。”
7鼻息肉增多變大,長期不予治療,可致鼻背增寬形成“蛙鼻”。
鼻息肉治療方法
1類固醇激素療法
手術摘除:對於明顯引起鼻塞或對鼻周造成侵襲性損害的大息肉,在以類固醇激素控制2周後可手術摘除鼻腔及鼻窦內的息肉組織,在鼻內窺鏡下行篩窦開放徹底清除窦內病變粘膜,對防止息肉復發十分重要。
長期以來,治療鼻息肉最擾人的問題是臨床高達50%的復發率。傳統手術采用的鼻息肉圈套器等工具只能摘除一些位置明顯的息肉,對隱藏的息肉是無能為力的,一些大的息肉又無法連根拔起,殘留的組織還會繼續生長,造成復發。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最新的鼻內窺鏡微創治療方案為鼻息肉的治療提供了一個嶄新的空間,痛苦很小,且術後復發率大大降低。
功能性鼻內窺鏡微創手術是一種全新的技術,它的亮度相當於無影燈20倍,3.5毫米小孔可將病變組織放大數倍。因此,患者病變部位可被醫生一覽無余,清晰的視野使手術達到更精細的效果,並使手術進行到以前不易到達的區域,從而將以前傳統的破壞性手術轉變為在完全清除病變的基礎上,盡可能保留鼻腔生理功能恢復的功能性手術,而且讓治療變得無比“溫柔”。
2鼻內窺鏡手術治療鼻息肉的治愈標准
鼻內窺鏡手術治療鼻息肉時,醫生會根據手術范圍,手術後愈合、恢復情況,以及有無並發症靈活掌握,一般在手術後5至10天左右予以出院。
3手術後內窺鏡下檢查見鼻腔粘膜腫脹基本消退,術腔寬敞光滑;
4病人自覺鼻腔通氣良好,頭痛,鼻流膿涕等術前症狀消失。
5無鼻腔粘連及其它相關並發症的出現。
6病人自覺鼻腔通氣良好,頭痛,鼻流膿涕等術前症狀消失。
7無鼻腔粘連及其它相關並發症的出現。
8出院後在門診定期復查,開始時可每1-2周一次,並對新生的肉芽和小息肉要及時清除,最好在內窺鏡下操作,若有粘連應予以分離,直到術腔完全愈合。
9分側手術者可在術後2-3周以後進行再次手術。
外耳道炎有以下幾種原因: 原因一,當我們游泳或者洗澡的時候,如果不在耳部放置東西的情況下,耳部很可能由於水液的
導致突發性耳聾的凶手突發性耳聾是有什麼因素引發的一、病毒感染 1、血行感染病毒顆粒由血循環直接進入內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