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首頁
耳部常見疾病 鼻部常見疾病 咽喉部常見疾病 耳鼻喉健康經驗知識 耳鼻喉健康問答 耳鼻喉百科知識
 五官耳鼻喉網 >> 耳鼻喉健康問答 >> 乳突炎問答 >> 中耳炎會引起其他疾病嗎?

中耳炎會引起其他疾病嗎?

中耳炎會引起其他疾病嗎?

男 | 0歲

病情描述:

長時間中耳炎,耳洞嚴重堵塞,能否引起其他疾病,臨床有無這方面的報道?

曾經的治療情況和效果:

想得到怎樣的幫助:

提示:

因不能面診,醫生的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正規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醫生回復:

病情分析:耳鳴也是其他疾病的症狀,如貧血,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動脈硬化症),甲狀腺功能低下症以及頭部外傷.耳鳴可呈吹風樣,電鈴聲,口哨聲.某些患者可能聽到復合聲音.聲音可呈間斷性或持續性.搏動性耳鳴可能來自動脈阻塞,假性動脈瘤,或血管性腫瘤,或其他血管性疾病.耳鳴患者常伴有聽力下降,所以,應作聽力學檢查以及頭部MRI或颞骨CT.試圖確定和治療引起耳鳴的疾病常常做不到.有幾種不同的方法可以幫助患者耐受耳鳴,但耐受程度因人而異.助聽器可抑制耳鳴,亦可播放音樂以掩蔽耳鳴.某些患者使用耳鳴掩蔽器,若有嚴重耳聾,耳蝸植入可降低耳鳴.症狀在鼓膜穿孔後可產生劇烈疼痛,耳道流血,聽力損失和耳鳴.若聽骨鏈中斷或內耳受損,則聽力損失更嚴重.24~48小時後外耳道可有膿液,尤其是有水流入中耳時,更易發生.治療應給予口服抗生素預防感染,並保持耳部干燥.若中耳有感染,可滴含有抗生素的滴耳劑.通常鼓膜可自行愈合.若2月內仍未愈合,可通過手術來修補鼓膜(鼓室成形術).若持續性傳導性聽力損失存在,提示有聽骨鏈中斷,可通過手術修復.若受傷後有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或眩暈持續數小時以上,提示內耳有不同程度損傷.在這種情況下,應行外科手術以探查損傷的范圍並將其修復.氣壓性中耳炎氣壓性中耳炎是因為鼓膜內外兩側壓力不平衡所致的中耳損傷.鼓膜分隔外耳和中耳.當外耳道的氣壓與中耳腔氣壓不相等時,鼓膜就會受損傷.在正常情況下,咽鼓管通過吞咽動作讓外界空氣進入中耳腔,以保持鼓膜內外的壓力平衡.當外界壓力突然升高,如飛機下降,潛入深水,這時空氣必須通過咽鼓管進入中耳,以平衡中耳氣壓.若咽鼓管部分或完全阻塞,空氣不能進入中耳,鼓膜內外的壓力差可使鼓膜膨出,甚至破裂,出血.咽鼓管阻塞原因有瘢痕形成,感染或過敏反應.若壓力差較大,卵圓窗亦可破裂,導致內耳液體進入中耳.若在潛水過程中發生聽力損失或眩暈,提示可能發生淋巴液漏入中耳.在上升過程中發生上述症狀,提示有氣泡形成.乘坐飛機時突然發生氣壓改變,可產生耳脹滿感或疼痛.行張口呼吸,咀嚼口香糖或吞咽動作一般可使壓力保持平衡,消除不適感.有呼吸道感染或過敏反應的患者在乘坐飛機或潛水時常有耳部不適感.減充血劑如鹽酸苯福林滴鼻劑或鼻腔噴霧劑可減輕充血,平衡鼓膜內外壓力.外界空氣通過咽鼓管進入中耳以維持鼓膜兩側的氣壓平衡.如果咽鼓管阻塞,空氣不能進入中耳,致使中耳壓力降低.中耳壓力低於外耳道壓力時,鼓膜內陷.壓差可能引起疼痛,血腫或鼓膜破裂.感染性鼓膜炎感染性鼓膜炎是由細菌或病毒感染所致的鼓膜炎症性疾病.鼓膜上可產生水疱,起病突然,疼痛劇烈,持續24~48小時.若有聽力下降或發熱,多為細菌感染.常用抗生素控制感染.疼痛劇烈者可用止痛藥,水疱破裂後疼痛緩解.急性中耳炎急性中耳炎是中耳因細菌或病毒感染所致的炎症性疾病.雖然該病在所有年齡組均可發生,但兒童最常見,尤其是3個月至3歲兒童多見.常為感冒的並發症.細菌或病毒通過咽鼓管或血管進入中耳.病毒感染常繼發細菌感染.症狀通常首先出現的症狀為持續性劇烈的耳痛,暫時性聽力下降.幼兒常有嗜睡,嘔吐,腹瀉等症狀.體溫升高達40.5℃,鼓膜充血,腫脹.鼓膜破裂後,起初有血性分泌物,繼之為粘液性,最後為膿性分泌物流出.急性中耳炎嚴重的並發症包括鄰近骨質感染(乳突炎或巖骨骨炎),半規管感染(迷路炎),面癱,聽力損失,腦膜炎,腦膿腫等.嚴重並發症的體征有頭痛,重度耳聾,眩暈,寒戰,高熱等.診斷和治療醫生應仔細檢查患耳才能作出診斷.若發現有膿液或其他分泌物應送實驗室檢查,確定感染微生物的種類.可口服抗生素控制感染.羟氨苄青霉素對任何年齡組的感染都是首選藥物,亦可用其他抗生素.腎上腺素類藥物可保持咽鼓管通暢,抗組胺類藥物對有過敏反應者常很有用.若有嚴重的或持續性疼痛,高熱,嘔吐或腹瀉,鼓膜腫脹未破者,可作鼓膜切開術,讓膿液流出.鼓膜切口可自行愈合.分泌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是因為急性中耳炎未完全控制或咽鼓管阻塞使中耳腔積液的一種疾病.液體常含有細菌.因為兒童咽鼓管較寬大,增殖體肥大,鼻咽部炎症以及過敏反應等因素易造成咽鼓管阻塞,所以兒童較常見.在正常情況下咽鼓管在吞咽過程中每分鐘開放3~4次.當咽鼓管阻塞時,氧氣吸收入血,中耳腔內壓力下降,液體聚積於中耳腔,鼓膜振動能力降低,產生傳導性聾.醫生通過鼓室壓測定,簡單的聽力試驗,即測定鼓膜內外的壓力來作出診斷.耳痛耳痛是源於或表現於外耳和中耳的疼能.它可能是由外耳或中耳感染引起的炎症,腫瘤或其他增生物引起.外耳道即使有輕微的炎症也會很痛.外耳軟骨炎(軟骨膜炎)可引起劇烈疼痛和針刺樣疼痛.中耳感染(中耳炎)引起的炎性疼痛,是兒童耳痛最常見的原因.咽鼓管(連接中耳和鼻腔後部的管道)阻塞導致中耳壓力升高,壓迫鼓膜,引起疼痛.在飛行時,壓力突然變化也會引起暫時的該類型的耳痛,作吞咽動作可減輕壓力和疼痛.有些感覺像耳痛的疼痛,實際上可能是來自與耳有相同傳導到腦神經通路的鄰近器官,這種疼痛稱為牽涉性疼痛.與耳有同一神經的器官有:鼻,窦道,牙,牙龈,颌關節,舌,扁桃體,咽喉,氣管,食管和腮腺.這些器官中任何一個出現癌症,最初的症狀常常是感到耳痛.根據疼痛的病因進行治療.中耳炎用抗生素治療,防止感染惡化.如果耳部沒有受累,應檢查與耳部有相同神經的器官,進行相應治療.止痛藥如撲熱息痛,可緩解疼痛.治療常用抗生素治療.其他的藥物如腎上腺素類,麻黃素類,抗組胺類藥物可減輕充血,有助於咽鼓管開放.通過使外界空氣進入中耳腔改變鼓室低壓.患者可閉口呼氣,捏壓鼻孔,使氣流通過阻塞的咽鼓管進入鼓室.醫生可在鼓膜上作一小切口,讓液體流出;亦可放置一個小管,讓液體流出或空氣進入中耳.咽鼓管阻塞的原因應給予處理.兒童可作咽扁桃體切除.急性乳突炎急性乳突炎是耳後乳突骨質的細菌感染性炎症.常為急性中耳炎未處理或治療不當,使感染向中耳周圍骨質擴散所致.症狀常在急性中耳炎發病後2周或更長的時間發生症狀.這是因為感染擴散至乳突,破壞骨質的結果,在乳突骨質內形成膿腫.乳突表面皮膚發紅,腫脹,壓痛;耳廓向前下移位.其他症狀有疼痛,發熱,粘液膿性分泌物及其聽力進行性下降.CT掃描可見乳突氣房內充滿液體.當乳突炎進行性惡化時,乳突氣房影擴大.若治療不當,可引起耳聾,敗血症,腦膜炎,腦膿腫,甚至死亡.治療靜脈給予抗生素.對分泌物應作病原學檢查及藥物敏感試驗.根據藥敏試驗調整抗生素.抗生素應用時間應在2周以上.若乳突骨質膿腫形成,應行手術引流.慢性中耳炎慢性中耳炎是鼓膜穿孔,中耳持續性感染.急性中耳炎,咽鼓管阻塞,尖銳物體外傷或氣壓突然改變,高溫或化學藥物燒灼傷均可使鼓膜穿孔.症狀症狀取決於鼓膜穿孔的位置.若鼓膜中央性穿孔(穿孔部位在鼓膜中央)時,慢性中耳炎可因鼻咽部感染或污水進入中耳後急性發作.通常為細菌感染,有膿性分泌物;持續性炎症導致息肉形成,通過鼓膜穿孔處脫入外耳道.感染持續存在可破壞聽小骨,產生傳導性聽力損失.慢性中耳炎可引起鼓膜邊緣性穿孔,發生傳導性聾及惡臭的分泌物.邊緣性穿孔更易發生嚴重的並發症如內耳感染(迷路炎),面癱,顱內感染等.邊緣性穿孔常伴有膽脂瘤形成(中耳上皮脫落聚積).膽脂瘤破壞骨質,增加了產生並發症的可能性.治療當慢性中耳炎急性發作時,應用棉簽或負壓吸引清除外耳道及中耳分泌物,再用醋酸可的松滴耳.嚴重的急性發作應口服抗生素如羟氨苄青霉素等,或根據感染細菌種類及藥敏試驗來選擇抗生素.鼓膜穿孔可通過鼓室成形術來修補.若有聽骨鏈破壞亦可同時修復.膽脂瘤應通過外科手術去除.若膽脂瘤未去除,不能修復中耳結構.耳硬化症耳硬化症是一種中耳內耳附近骨質硬化,使镫骨不動,影響聲音傳導的疾病.耳硬化症是一種遺傳性疾病,為成年人聽力進行性下降的最常見原因,鼓膜正常.若骨質增生影響連接內耳與大腦的神經時,可引起神經性聽力損失.約10%的白種人有耳硬化的證據,但只有1%的人發展為傳導性聾.可在青年期或成年早期發病.采用顯微手術松動镫骨或用人工镫骨置換,可恢復聽力.有些患者願意配戴助聽器而不願行手術.內耳疾病內耳疾病可產生聽力損失,眩暈,耳鳴等症狀.原因較多,如感染,外傷,腫瘤,藥物等,有時原因不明.梅尼埃病梅尼埃病是一種以復發性,陣發性,發作性眩暈,聽力損失和耳鳴為特征的疾病.其原因不明.症狀包括突然發作的眩暈,惡心,嘔吐,可持續3~24小時,隨後逐漸緩解.發病前患者常有耳內脹滿感,患耳聽力有波動傾向.在幾年之內可有進行性惡化.耳鳴可呈持續性或間斷性,可發生在眩暈發作之前,之中或之後.該病在大多數患者只累及單耳,但約有10%~15%患者波及雙耳.有一種類型的梅尼埃病,其耳鳴和聽力損失在眩暈發作之前數月或數年就存在,在眩暈發作後聽力可能改善.治療口服東莨菪鹼,抗組胺類藥,巴比妥類藥或安定,眩暈可暫時緩解.東莨菪鹼亦可通過皮下注射給予.對經常眩暈發作不能耐受者可采取手術治療,切除半規管神經(前庭神經切除術)可緩解眩暈,通常不損傷聽力.若眩暈發作頻繁,聽力障礙嚴重者,可作耳蝸及半規管切除(迷路切除術).前庭神經元炎前庭神經元炎是一種以突發的嚴重眩暈為特征的疾病.為半規管神經的炎症性疾病.病因可能是病毒感染.首發症狀為嚴重的眩暈,伴有惡心,嘔吐,可持續7~10天.眼球向患側不自主運動(眼球震顫).可自行恢復,可單次發病,亦可經2~18個月後多次發作,但症狀較初次發作持續時間更短,症狀更輕.聽力不受影響.通過聽力測定及眼球震顫檢查可作出診斷.眼震電圖儀用來記錄眼球運動.另外還可向耳內灌注冰水誘發眼震.頭部MRI有助於區別其他疾病.眩暈的治療與梅尼埃病相同.若嘔吐持續時間較長,應注意補液及電解質平衡.位置性眩暈位置性眩暈是一種在特定頭位時誘發劇烈的眩暈,持續時間不超過30秒.這種類型的眩暈可由損傷半規管的疾病引起.如內耳損傷,中耳炎,內耳手術或內耳動脈栓塞.當患者臥向一側或將頭向上仰時出現眩暈,異常的眼球運動.通常,位置性眩暈在幾周或數月後可緩解,但亦可經數月或數年後復發.診斷和治療讓患者平臥於檢查台上,頭懸吊於床緣,數秒鐘後,患者出現嚴重眩暈並持續15~20秒,眼球震顫者即可作出診斷.患者應避免誘發眩暈的位置.若眩暈持續1年以上,可切斷半規管神經,眩暈可得到緩解.耳帶狀疱疹耳帶狀疱疹是一種聽神經遭受帶狀疱疹病毒感染,產生嚴重耳痛,聽力損失及眩暈的一種疾病.在耳廓及外耳道皮膚上有充滿液體的小水疱,水疱亦可發生於面部或頸部皮膚,即受病毒感染神經支配的區域.若面神經受累,可導致一側面部暫時性或永久性面癱;聽力損失可為永久性,亦可部分或完全恢復;眩暈可持續數天或數周.較好的治療藥物是抗病毒藥物阿昔洛韋.止痛劑可緩解疼痛;安定可緩解眩暈.當面神經受壓時,應行面神經減壓術,以治療面神經麻痺.突發性聾突發性聾為嚴重的聽力損失,通常單耳發病,可在數小時內發生.每年約有1/5000人患突發性聾.常因病毒感染所致,如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水痘病毒或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病毒等.其次為劇烈運動,如舉重運動使內耳遭受嚴重的壓力損傷,導致突然的或波動的聽力損失或眩暈.當損傷發生時,患者可聽見爆破聲.有時病因不明.通常聽力損失相當嚴重,但大多數人在10~14天內可完全恢復或部分恢復.可伴有耳鳴和眩暈.眩暈常在數日內緩解,但耳鳴常持續較長時間.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措施.可給予強的松口服,建議患者臥床休息.在某些病例手術可能有效.噪聲性聽力損失暴露在噪聲環境,如木工車間,鑽井,重型機械,槍彈或飛機上等,損傷聽覺感受器(毛細胞),可致聽力下降.其他常見的原因有經常帶耳機或在音箱附近聽音樂.雖然對巨大聲音的敏感性個體差異很大,但長時間暴露於噪聲環境均可造成一定程度的聽力下降.任何聲音超過85分貝時就對聽覺系統產生損傷.爆炸產生的沖擊波(聲損傷)可引起類似的聽力損失.這種類型的聽力損失是永久性的,常伴有高音調耳鳴.預防和治療盡量減少暴露於噪聲環境,降低噪聲強度,遠離噪聲源可預防聽力損失.應盡可能少地接觸高強度噪聲.配帶耳保護器如塑料耳塞可減少噪聲暴露.對噪聲性聽力損失患者可選配助聽器.老年性聾老年性聾是發生於部分正常人的感音神經性聾.這種類型的聽力損失在20歲以後即開始,首先影響高頻區,然後逐漸向低頻區擴散.聽力損失的個體差異相當明顯.有的人60歲時即已全聾,而有些人90歲時尚有較好的聽力.在聽力損失方面,男性較女性常見且更嚴重.聽力損失程度可能與噪聲暴露程度有關.對老年性聾尚無有效的預防或逆轉措施.可通過唇讀,學會體語.借助於助聽器可對聽力損失給予一定補償.藥物性聾某些藥物,如某些抗生素,利尿劑(利尿酸,速尿),阿司匹林及其類似物(水楊酸鹽類藥物),奎寧等均可損傷內耳.這類藥物對聽覺和平衡有影響,但主要影響聽覺.所有這些藥物幾乎全部通過腎髒排出體外.所以,在腎功能有任何不良時均可增加藥物的體內蓄積,達到造成損傷的水平.在所有的抗生素中,新霉素對聽覺具有較強的毒性,其次為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紫霉素,慶大霉素和妥布霉素,既影響聽覺,又影響平衡.鏈霉素主要損傷平衡系統.應用鏈霉素後產生的眩暈,平衡失調多為暫時性的,然而在黑暗中行走時平衡喪失卻是永久性的.步行時自覺外界環境不穩定(丹迪綜合征).當給腎衰竭或正在接受抗生素的患者靜脈注射利尿酸和速尿時,可致永久性或暫時性重度聽力損失.長期大劑量服用阿司匹林可產生聽力損失和耳鳴,但常為暫時性的.奎寧可致永久性聽力損失.警告當鼓膜穿孔時,有耳毒性的藥物不能直接滴入耳內,因為藥物可被內耳吸收.孕婦不能使用有耳毒性的抗生素.對老年或已有聽力損失者除非沒有其他更有效的藥物時,一般不使用耳毒性藥物.雖然對藥物的敏感性個體差異較大,但只要血藥濃度在允許范圍內,聽力損失尚可避免.所以,應追蹤血中藥物的濃度.若有可能,在用藥前或用藥期間應檢查聽力.耳毒性損傷的首發症狀有高頻區聽力下降,高音調耳鳴,眩暈等.颞骨骨折颞骨在受到暴力打擊後可以發生骨折.耳道流血或外傷後颞部皮膚淤血,提示可能有颞骨骨折.若有清亮液體從耳道流出,可能發生腦脊液漏,提示大腦已暴露,易感染.颞骨骨折常伴有鼓膜破裂,面神經麻痺,重度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通常CT可確定有無骨折.靜脈給予抗生素預防腦膜炎;面神經受壓所致的面癱可通過手術治療;鼓膜和中耳結構的修復常在幾周或數月之後.聽神經瘤聽神經瘤是起源於許旺細胞的前庭神經(第八神經)良性神經鞘瘤.聽神經瘤約占顱內腫瘤的7%.聽力損失,耳鳴,眩暈和不穩定感是其早期症狀.其他症狀在腫瘤長大壓迫大腦時才出現.早期診斷依靠MRI和聽力學檢查,包括腦干誘發電位.小的腫瘤通過顯微外科手術切除,以免損傷面神經;大的腫瘤需廣泛手術切除.耳部疾患如何影響面神經由於面神經通過耳部,因此,耳部疾患可能影響它,例如,耳部帶狀疱疹可影響面神經以及聽神經,導致面神經水腫,在它穿過顱骨孔處受到壓迫,面神經受壓後可引起暫時性或永久性面癱.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鼻炎問答 咽喉炎問答 鼻窦炎問答 耳鳴問答 耳鼻喉治療 耳鼻喉護理保健
Copyright © 五官耳鼻喉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