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首頁
耳部常見疾病 鼻部常見疾病 咽喉部常見疾病 耳鼻喉健康經驗知識 耳鼻喉健康問答 耳鼻喉百科知識
 五官耳鼻喉網 >> 耳鼻喉健康問答 >> 乳突炎問答 >> 成人腦炎的症狀

成人腦炎的症狀

成人腦炎的症狀

男 | 0歲

病情描述:

你好,我叔叔的小孩說是有點腦炎呢,我想問問這個是哪裡的原因,有了這個病會有什麼樣的症狀呢,該怎麼去治療呢,我叔叔的小孩今年是22歲了,希望給一些幫助,

曾經的治療情況和效果:

想得到怎樣的幫助:

提示:

因不能面診,醫生的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正規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醫生回復:

病情分析:乙腦症狀一般是頭痛、發燒、惡心、食欲不振,有類似感冒的症狀。何謂流行性乙型腦炎(臨床症狀……)[臨床表現]潛伏期4~21天,一般為10~14天。病毒初在單核巨噬細胞內繁殖,再釋放入血,多數人在感染後並不出現症狀,但血液中抗體可升高,稱之隱性感染。部分人出現輕度的呼吸道症狀;極少數患者,病毒通過血腦屏障造成中樞神經系統病變,出現腦炎症狀。典型患者的病程可分四個階段:(一)初熱期病程第1~3天,體溫在1~2日內升高到38~39℃,伴頭痛、神情倦怠和嗜睡、惡心、嘔吐。小兒可有呼吸道症狀或腹瀉。(二)極期病程第4~10天,進入極期後,突出表現為全身毒血症狀及腦部損害症狀。1.高熱是乙腦必有的表現。體溫高達39~40℃以上。輕者持續3~5天,一般7~10天,重者可達數周。熱度越高,熱程越長則病情越重。2.意識障礙大多數人在起病後1~3天出現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如嗜睡、昏迷。嗜睡常為乙腦早期特異性的表現。一般在7~10天左右恢復正常,重者持續1月以上。3.驚厥或抽搐是乙腦嚴重症狀之一。由於腦部病變部位與程度不同,可表現輕度的手、足、面部抽搐或驚厥,也可為全身性陣發性抽搐或全身強直性痙攣,持續數分鐘至數十分鐘不等。4.呼吸衰竭是乙腦最為嚴重的症狀,也是重要的死亡原因。主要是中樞性的呼吸衰竭,可由呼吸中樞損害、腦水腫、腦疝、低鈉性腦病等原因引起。表現為呼吸表淺,節律不整、雙吸氣、歎息樣呼吸、呼吸暫停、潮氏呼吸以至呼吸停止。中樞性呼吸衰竭可與外周性呼吸衰竭同時存在。外周性呼吸衰竭主要表現為呼吸困難、呼吸頻率改變、呼吸動度減弱、發绀,但節律始終整齊。高熱、抽搐及呼吸衰竭是乙腦急性期的三聯症,常互為因果,相互影響,加重病情。5.腦膜刺激征較大兒童及成人均有不同程度的腦膜刺激征。嬰兒多無此表現,但常有前囪隆起。6.其他神經系統症狀和體征若錐體束受損,常出現肢體痙攣性癱瘓、肌張力增強,巴彬斯基征陽性。少數人可呈軟癱。小腦及動眼神經受累時,可發生眼球震顫、瞳孔擴或可縮小,不等大,對光反應遲鈍等;植物神經受損常有尿潴留、大小便失禁;淺反身減弱或消失,深反射亢進或消失。7.其他部分乙腦患者可發生循環衰竭,表現為血壓下降,脈博細速。偶有消化道出血。多數病人在本期末體溫下降,病情改善,進入恢復期。少數病人因嚴重並發症或腦部損害重而死於本期。(三)恢復期極期過後體溫在2~5天降至正常,昏迷轉為清醒,有的患者有一短期精神“呆滯階段”,以後言語、表情、運動及神經反射逐漸恢復正常。部分病人恢復較慢,需1~3個月以上。個別重症病人表現為低熱、多汗、失語、癱瘓等。但經積極治療,常可在6個月內恢復。(四)後遺症期雖經積極治療,部分患者在發病6個月後仍留有神經、精神症狀,稱為後遺症。發生率約5~20%。以失語、癱瘓及精神失常最為多見。如繼續積極治療,仍可望有一定程度的恢復。根據病情輕重,乙腦可分為4型:1.輕型患者神志始終清晰,有不同程度嗜睡,一般無抽搐,腦膜刺激不明顯。體溫通常在38~39℃之間,多在一周內恢復,無恢復期症狀。2.中型有意識障礙如昏睡或淺昏迷。腹壁反射和提睾反射消失。偶有抽搐。體溫常在40℃左右,病程約為10天,多無恢復期症狀。3.重型神志昏迷,體溫在40℃以上,有反射或持續性抽搐。深反射先消失後亢進,淺反射消失,病理反射強陽性,常有定位病變。可出現呼吸衰竭。病程多在2周以上,恢復期常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異常及癱瘓表現,部分病人可有後遺症。4.暴發型少見。起病急驟,有高熱或超高熱,1~2天後迅速出現深昏迷並有反復強烈抽搐。如不積極搶救,可在短期內因中樞性呼吸衰竭而死亡。幸存者也常有嚴重後遺症。乙腦臨床症狀以輕型和普通型居多,約占總病例數的三分之二。流行初期重型多見,流行後期輕型多見。[診斷](一)流行病學資料乙腦有明顯的季節性,主要在7~9三個月內。起病前1~3周內,在流行地區有蚊蟲叮咬史。患者多為兒童及青少年。大多近期內無乙腦疫苗接種史。(二)臨床特點突然發熱、頭痛、嘔吐、意識障礙,且在2~3天內逐漸加重;早期常無明顯體征,2~3天後常見腦膜刺激征,幼兒出現前囪膨隆;查體腹壁反射、提睾反射消失;病理反射巴彬斯基征陽性;四肢肌張力增高等。重症病人可迅速出現昏迷、抽搐、吞咽困難及呼吸衰竭等表現;小兒常見凝視與驚厥。(三)實驗室檢查1.血象白細胞計數一般在10~30×109/L,中粒細胞增至80%以上,核左移,嗜酸粒細胞可減少。2.腦脊液檢查外觀澄清或微混,白細胞計數增加,多數在0.05~0.5×109/L之間,個別病人可達1×109/L以上,或始終正常;在病初以中性粒細胞占多數,以後逐漸以淋巴細胞為多。蛋白稍增加,糖定量正常或偏高,氯化物正常。腦脊液中免疫球蛋白的測定對鑒別診斷有幫助。化膿性腦膜炎患者腦脊液中的IgM明顯升高,結核性腦膜炎患者則IgA、IgG升高顯著,而病毒性腦膜炎患者在後期時IgG可有升高。3.血清學檢查(1)血凝抑制試驗可測定IgM抗體及IgG抗體,敏感性高,方法簡便快速,但試驗要求嚴格,偶見假陽性反應。雙份血清效價增長4倍以上可確診,單份血清抗體效價1:100為可疑,1:320可作診斷、1:640可確診。(2)二巯基乙醇(2ME)耐性試驗檢測IgM抗體,患者血清標本在2ME處理前、後分別作血凝抑制試驗,如處理後血凝抑制抗體效價下降1/2~3/4,表示特異性IgM已被2ME裂解,即為試驗陽性。本法可在起病第4~8天即呈陽性,且由於單份血清即有輔助價值,故可對乙腦進行早期診斷。(3)補體結合試驗特異性較高,但其陽性大都出現在第4~7周,雙份血清抗體效價有4倍或以上的增長即可診斷。若僅單份血清,1:2為可疑,1:4以上有助診斷。(4)中和試驗病後一周血中出現中和抗體,效價增長4倍以上可確診。早期為IgM,後期為IgG。此法特異性及敏感性均較高,抗體持續終生。一般用於流行病學調查。(5)免疫熒光試驗發病初1~2天的血液或發熱第2~4天的腦脊液及發熱全程的腦室內的腦脊液,均可采用本法檢測乙腦病毒抗原,方法快速,陽性率高,有早期診斷價值。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一般用於測定血清中的乙腦抗體,比較靈敏、特異。4.病毒分離病初可取血清或腦脊液接種乳鼠以分離病毒,但陽性率較低。通常僅於死後屍檢或以延髓穿刺取腦組織制成懸液,離心後取上清液接種乳鼠腦內,傳代後作鑒定,可作回顧性診斷。[鑒別診斷](一)中毒型菌痢本病亦多見於夏秋季,兒童多發,病初胃腸症狀出現前即可有高熱及神經症狀(昏迷、驚厥),故易與乙腦混淆。但本病早期即有休克,一般無腦膜刺激征,腦脊液無改變,大便或灌腸液可查見紅細胞,膿細胞及吞噬細胞,培養有痢疾桿菌生長,可與乙腦相區別。(二)化膿性腦膜炎症狀類似乙腦,但冬春季節多見,病情發展較速,重者病後1~2天內即可進入昏迷。流腦早期即可見瘀點。肺炎雙球菌腦膜炎、鏈球菌腦膜炎以及其他化膿性腦膜炎多見於幼兒,常先有或同時伴有肺炎,中耳炎,乳突炎,鼻窦炎或皮膚化膿病灶,而乙腦則無原發病灶。必要時可查腦脊液鑒別。(三)結核性腦膜炎少數結核性腦膜炎患者發病急,早期腦脊液含量可不低,在乙腦流行季節易誤診,但結腦病程長,有結核病灶或結核病接觸史,結核菌素試驗大多陽性。結腦腦脊液外觀呈毛玻璃樣,白細胞分類以淋巴細胞為主,糖及氯化物含量減低,蛋白可增加;放置後腦脊液出現薄膜,塗片可找到結核桿菌。(四)流行性腮腺炎、脊髓灰質炎、柯薩奇及埃可病毒等所致中樞神經系統感染這類病人腦脊液白細胞可在0.05~0.5×109/L之間,但分類以淋巴細胞為主。部分流行性腮腺炎患者可先出現腦膜腦炎的症狀,以後發生腮腺腫脹,鑒別時應注意詢問流腮接觸史。少數乙腦病人可有弛緩性癱瘓,易誤診為脊髓灰質炎,但後者並無意識障礙。柯薩奇病毒、埃可病毒、單純疱疹病毒、水痘病毒等也可引起類似症狀。應根據流行病學資料,臨床特征及血清學檢查加以區別。(五)鉤端螺旋體病本病的腦膜炎型易與乙腦混淆,但多有疫水接觸史,乏力、腓腸肌痛、結膜充血、腋下或腹股溝淋巴結腫大,腦脊液變化輕微。可用血清學試驗加以證實。(六)腦型瘧疾發病季節、地區及臨床表現均與乙腦相似。但腦型瘧疾熱型較不規則。病初先有發冷、發熱及出汗然後出現腦症狀。還可有脾腫大及貧血。血片查找瘧原蟲可確診。(七)其他新型隱球菌性腦膜炎、中暑、腦血管意外、蛛網膜下腔出血、急性腦型血吸蟲病、斑疹傷寒及敗血症等所致腦病,亦應根據發病地區、臨床表現以及實驗室檢查,加以鑒別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鼻炎問答 咽喉炎問答 鼻窦炎問答 耳鳴問答 耳鼻喉治療 耳鼻喉護理保健
Copyright © 五官耳鼻喉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