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長江和珠江流域易發生真菌性外耳道炎。多數學者認為,致病的真菌以曲霉菌、青霉菌及念珠菌等引起者較為多見,其誘因為游泳、淋浴、中耳長期流膿、耳內滴入不適當的藥物。因此,外耳道長期處於潮濕狀態,加上溫暖的環境,使真菌容易生長。所以,針對這些錯誤因素而預防外耳炎顯得尤其重要。下面小編就來給大家講解一下
挖耳損傷也為繼發真菌性外耳道炎的重要因素之一。
真菌性外耳道炎早期可無症狀,但一般均有耳內發癢或奇癢及悶脹感,有少量水樣分泌物。若因炎症使脫落的上皮與菌絲共同形成痂皮,阻塞外耳道或覆蓋在鼓膜表面,則可出現聽力減退及耳鳴。若有細菌感染,則可引起外耳道腫脹、疼痛及流膿。
檢查時多見外耳道深部有白色、灰色、黃色或者煙灰色霉苔,其狀如薄膜或粉絲,甚似發霉。揭去苔膜,可見外耳道皮膚充血腫脹,表面輕度糜爛或有少量滲血。將霉苔置於載玻片上,滴加少許10%氫氧化鉀溶液,蓋妥並適當加溫,若於顯微鏡下見到菌絲體或芽胞狀物,即可明確診斷。
以上就是小編給大家講解的關於外耳道的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在這裡小編衷心祝福大家有一個健健康康的身體。
一旦發生了外耳道炎以後患者將會遭受著這個疾病的困擾,外耳道炎是一種非常嚴重的耳科疾病,其實這種疾病只要我們在平時
外耳道炎為什麼會難以根治呢很多人都害怕患上一些疾病尤其是耳科疾病,一擔患上會給患者的生活帶來很大的麻煩,所以患者要注意外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