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是中耳的一種非化膿性炎症。中耳與鼻咽部之間有一管道稱為咽鼓管,正常人這一管道在吞咽、打哈欠、打噴嚏等動作時開放,以保持中耳腔與外界壓力的平衡,有利於鼓膜的振動及聲音的傳導。當感冒或慢性鼻炎,炎症累及咽鼓管時,引起黏膜腫脹,管腔阻塞,外界的空氣進不去,而中耳內的空氣逐漸被吸收,中耳腔內
壓力30~50毫米汞柱時,即使進行吞咽動作也難以使管壁開放,從而引起鼓膜內陷,中耳腔內液體滲出。另外小兒的增殖體也就是位於鼻咽部的淋巴組織常處於增殖狀態,過度肥大的增殖體也可以直接堵塞咽鼓管口,妨礙中耳和咽鼓管口處的感染病灶,使咽鼓管功能改變並使感染沿咽鼓管逆行,這些都可引起分泌性中耳炎。
兒童患了分泌性中耳炎後,常有聽力下降的現象。所以家長平時應注意孩子的聽力,發現有問題應請醫生檢查一下,特別是睡眠時鼾聲響的小兒,要告訴醫生這種情況,以便醫生了解小兒是否有增殖體肥大,給予必要的處理。
分泌性中耳炎治療效果取決於治療的時機。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鼻部、咽部炎症,同時進行咽鼓管吹張、鼓膜穿刺抽液等治療,分泌性中耳炎可治愈。對頑固病例需行鼓膜插管治療,同時要注意是否有增殖體肥大,必要時須手術刮除肥大的增殖體。病程較長者,常發生鼓膜增厚,失去正常光澤,並可有乳白色的斑塊,常稱之為“石灰沉著”,為硬化組織。斑塊多者,常表示中耳鼓室裡也有硬化組織,這些硬化組織影響鼓膜振動,並使聽骨鏈僵硬,從而影響聲音的傳導,引起耳聾。另外,長期中耳積液和中耳負壓可使鼓膜萎縮變薄,內陷粘連,甚至繼發膽脂瘤。發生了以上情況,須進行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