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首頁
耳部常見疾病 鼻部常見疾病 咽喉部常見疾病 耳鼻喉健康經驗知識 耳鼻喉健康問答 耳鼻喉百科知識
 五官耳鼻喉網 >> 鼻部常見疾病 >> 鼻炎 >> 鼻炎基本常識 >> 關於急性鼻炎

關於急性鼻炎

    急性鼻炎是鼻腔急性感染性炎症,可經呼吸道傳播,俗稱“傷風”或“感冒”。四季均可發病,以秋、冬、春季節交替氣候變化不定時期更為多見,是鼻部的一種常見疾病。中醫屬“傷風”范疇。
    病因病理
   
中醫學認為本病為感受外邪所致。肺開竅於鼻,而合皮毛,若湊理疏松,衛外不固,風寒之邪乘虛而入,皮毛受邪,人內犯肺,肺為寒邪所遏,清肅失常,而影響鼻竅的通暢;風熱之邪由口鼻而人犯肺,或由風寒郁久而化熱侵肺,以致肺失清肅,邪毒停聚鼻竅。
    現代醫學認為本病先系病毒感染所致,後又繼發細菌感染。當各種誘因導致機體或鼻腔粘膜抵抗力減低時,致病病毒通過呼吸道侵入機體,或潛藏於上呼吸道的病毒乘機生長繁殖,毒力增強而發病。以後由於炎症破壞,粘膜表層細胞壞死脫落,形成粘液膿性分泌物。
    治療
    (一)普通康復療法
   
發熱時需臥床休息,進清淡、易於消化和營養豐富的飲食。多飲水,幫助病毒及細菌毒素排出。初起時采用發汗療法,如熱水浴,或用生姜、紅糖、蔥白煎水熱服等。可縮短病程。
    (二)中醫分型與中藥治法
    1.風寒外襲
    鼻塞遇寒加重,鼻涕清稀,量多。伴惡寒,發熱,頭痛,身痛,鼻粘膜充血輕,但腫脹較甚。舌苔薄白,脈浮緊。
    [治法]  辛溫解表
    [方藥]  荊防敗毒飲加減:荊芥穗12克,防風7克,羌活12克,前胡12克,枳殼7克,生甘草7克。頭重者加白芷12克,咳嗽重者加桔梗7克,杏仁12克;痰多者加陳皮12克,半夏12克,茯苓12克。
    2.風熱外犯
    鼻塞,流涕粘稠,色白或黃,發熱,微惡寒,口微渴。鼻粘膜充血。舌質偏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
    [治法]  辛涼解表。
    [方藥]  銀翹散加減:銀花16克,連翹12克,竹葉7克,荊芥12克,牛蒡子12克,淡豆豉12克,薄荷7克,蘆根12克,桔梗7克。如頭痛者加菊花12克:咽喉腫痛者加玄參12克,山豆根12克;口干甚者加天花粉16克;痰黃者加瓜萎皮12克,浙貝母12克,大便秘結者加瓜萎仁12克,火麻仁12克,發熱較高者加生石膏35克,知母12克。
    (三)現代西醫西藥治療方法
    以支持和對症治療為主,注意預防並發症。
    (1)抗病毒治療:病毒靈o.3克,每日3次,板藍根沖劑12克,每日3次。
    (2)早期用發汗療法可縮短病程,阿司匹林o.3一o.5克,每日3次。
    (3)對症治療:如頭痛明顯者可口服阿司匹林o.3克,鼻塞者可用1%呋麻滴鼻液滴鼻。如咳嗽多可用必嗽平、咳必清等化痰祛痰劑。如大便秘結者,可用大黃蘇打片或果導片。
    (四)單味藥與經驗方治法
    用蔥白、生姜、豆豉各適量煎水代茶飲。應在病變早期服用。
    (五)針刺穴位治療
    (1)體針:可選迎香,合谷,曲池,風池,太陽穴,用平補平瀉法,留針20分鐘。
    (2)耳針:取肺,內鼻,腎上腺,外鼻,肝等穴。
    (六)耳壓療法  
   
取內鼻、外鼻、肺、腎上腺、額等穴,常規消毒後,用膠布將綠豆半圓面貼於雙耳穴位上,按壓綠豆半圓面貼於雙耳穴位上,按壓綠豆,使耳部產生脹重感。每日按壓3次,每次按壓30余下,5天換豆1次,4次為1療程。
    (七)艾條療法
    根據病灶部位不同分兩組穴位:①陽白、攢竹或配魚腰穴,②四白、迎香。兩組穴可交替灸治。取獨頭蒜頭2個,將蒜切成片,厚度為o.7厘米,放置在應灸的穴位上,然後將艾絨搓成花生豆大的錐形艾炷,放在蒜片上,點燃施灸。病情急者每穴3~5壯,慢性者可灸5~7壯。每日1次,7~10次為1療程。
    預防與護理
    (1)適當休息,多飲開水,食用易消化食物。
    (2)加強鍛煉,適當戶外運動,增加抵抗力。
    (3)在冬季易發節,可用姜糖大棗湯(生姜9克,大棗9克,紅糖72克)水煎服,以達預防目的。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鼻炎問答 咽喉炎問答 鼻窦炎問答 耳鳴問答 耳鼻喉治療 耳鼻喉護理保健
Copyright © 五官耳鼻喉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