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首頁
耳部常見疾病 鼻部常見疾病 咽喉部常見疾病 耳鼻喉健康經驗知識 耳鼻喉健康問答 耳鼻喉百科知識
 五官耳鼻喉網 >> 鼻部常見疾病 >> 鼻炎 >> 關於鼻炎 >> 推薦5種鼻炎的快捷療法和食療方法

推薦5種鼻炎的快捷療法和食療方法

  萬物復蘇的春天,是眾多呼吸道疾病發生的高峰期,而作為人體呼吸“最精巧的空調機”———鼻子的健康也顯得尤為重要。

  慢性單純性鼻炎

  慢性單純性鼻炎常聽到很多人抱怨,側身睡覺時鼻子總是不通氣,這就是典型的慢性單純性鼻炎。其主要表現有粘液性鼻涕、間歇性或交替性鼻塞,一般安靜休息、身體疲勞或處於干冷污濁空氣時特別嚴重,而活動時減輕。

  中醫認為該病為“鼻窒”,也就是鼻腔堵塞的意思。中醫一般將此病分為肺熱、氣虛,並選用溫肺止流丹、補中益氣湯等藥物進行辯證治療。西醫治療強調消除病因、改善鼻腔通氣功能。如使用滴鼻劑。同時,也可選用滴鼻、吹鼻、理療、針灸等方法治療。預防及自我調護:

  患者應積極鍛煉身體,堅持用冷水洗臉,預防感冒。積極治療急性鼻炎、鼻部鄰近器官疾病以及全身性疾病,防止誘發本病。並避免在有毒或刺激性氣體、粉塵多的環境久留。另外,患者不可大力擤鼻涕,以防濁涕走竄入耳。也不可長時間使用血管收縮性滴鼻液,如麻黃素、鼻眼淨等,以免引起藥物依賴性鼻炎。

  藥物性鼻炎

  藥物性鼻炎是由於濫用滴鼻劑所致,其特點也與滴鼻劑有關。早期是藥物依賴階段,即必須經常滴用某種藥物,否則鼻子塞得難受,流鼻涕,頭昏頭痛。到後期鼻粘膜纖維組織增生肥厚,對滴鼻劑不敏感了,滴任何藥物都不能使鼻腔通氣。預防及自我調護:

  患鼻炎後應積極采用適當的方法治療,盡量少滴或不滴鼻腔減充血劑。必須用的劑量應控制在每天2至3次以內,而且連續使用不得超過10天。

  治療藥物性鼻炎的首要措施是停用血管收縮劑滴鼻,可改用生理鹽水或曲安縮松液滴鼻,後者屬激素類藥,也不可長時間使用。

  慢性鼻窦炎

  慢性鼻窦炎就是鼻窦內的慢性炎症性病1變,以鼻多濁涕、鼻塞、嗅覺不靈、頭痛為主症,病程通常較長。慢性鼻窦炎是兒童常見病,其發生率遠較一般人想象的高,因未受重視而往往形成慢性鼻窦炎。預防及自我調護:

  堅持積極的體育鍛煉,增強體質,注意牙齒保健都可以避免引發此病。慢性鼻窦炎應經常清除鼻內濁涕,保持鼻腔通氣,注意擤鼻方法,以免鼻涕進入中耳腔,引發中耳炎。中醫認為本病虛證雖多,實證亦不少,通常根據病症采用清熱除痰、調補肺脾腎三髒為主要治療手段。而西醫通常采用滴鼻、吹鼻、熱敷、激光理療等方法治療。

  〔快捷療法〕

  冬瓜仁60克、蘆根30克、水煎,早晚服。

  青茶葉2克,開水沖泡,加入蜂蜜1湯匙,頻飲。

  夏枯草15克,菊花10克,開水泡,當茶飲。

  變態反應性鼻炎

  也稱過敏性鼻炎,是以突然和反復發作的鼻癢、多噴嚏、流清涕、鼻塞為主症的鼻病,中醫稱本病為鼻鼽。起病前有身體不適、食欲不振等症狀;以後有怕冷,發熱、頭脹痛、精神不振等全身症狀。預防及自我調護:

  季節性變態反應性鼻炎患者,當該季節降臨時,應盡量避免接觸花和花粉,減少戶外活動。常年性變態性鼻炎患者要改善居室環境,不養貓、狗、花、鳥,不用毛料的地毯和羽絨褥墊,保持室外內通風,減少接觸灰塵。

  〔食療有方〕

  紅棗補肺膏:紅棗500克,杏仁250克,蜂蜜250毫升,生姜汁60毫升。共熬成膏,經常服用。適用於肺虛患者。

  干燥性鼻炎

  顧名思義,干燥性鼻炎是以鼻內干燥感為主要臨床表現的慢性鼻病,中醫稱“鼻燥”。本病多發於體質較虛者和經常吸入不潔氣體者。患者自覺鼻內干燥不適,或有刺癢、異物感,常引起噴嚏,易出血。患者經常揉鼻、挖鼻,以減輕症狀。預防及自我調護:

  患者應改善生活環境和工作環境,避免長期吸入干燥、多灰塵及刺激性氣體。平衡飲食,糾正營養不良,戒除嗜煙酒等不良習慣。定期滴、塗有營養及潤澤鼻腔的制劑,避免使用強烈收縮血管的制劑。少吃辛辣、煎炸等刺激性食物。

  〔食療有方〕

  石斛粥:鮮石斛20克,粳米30克,冰糖適量。先將鮮石斛加水煎煮,去渣取汁;用藥汁熬粳米成粥,加入冰糖,早晚服食。

  芝麻粥:芝麻50克,粳米200克,蜂蜜50克。先將芝麻炒熟,研成細末;用慢火熬粳米,待米“開花”後,加入芝麻末和蜂蜜,熬至粥成。早晚食用。

  誰說鼻炎不是病,發作起來真要命。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大家都在看
患上鼻炎的危害有什麼

鼻炎發作之後,患者的鼻腔內會產生大量的分泌物,而且大多為粘液性或粘膿性的。長期不斷的下去,會引起患者持續頭痛、頭

霧霾天打噴嚏流鼻涕 不一定是感冒

  “1歲4個月大的寶寶患有過敏性鼻炎、鼻窦炎,易感冒、流鼻涕,還痰多,吃了一個月的

鼻炎問答 咽喉炎問答 鼻窦炎問答 耳鳴問答 耳鼻喉治療 耳鼻喉護理保健
Copyright © 五官耳鼻喉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