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屎是用來保護耳朵的?
在人的外耳道外側軟骨表面的皮膚中有耵聍腺,能分泌一種淡黃色黏稠的物質,稱為耵聍,俗稱“耳屎”或“耳蟬”,它像“哨兵”一樣守衛著外耳道的大門。這種物質有的遇空氣干燥後呈薄片狀,有的如黏稠的油脂。平時“藏”在外耳道內,具有保護外耳道皮膚和粘附外來物質(如灰塵、小飛蟲等)的作用。
怎樣掏耳
忠告:耳屎在醫學上稱為耵聍,是耳道皮膚正常分泌物結合皮屑等形成的。一般少量的屑狀耵聍,會隨運動時的震動和下颌運動自行排出,大塊硬結的耵聍,應該請耳科醫生用專門工具取出,千萬別自己掏。如果真的癢得難受,可以用手在耳外側輕輕揉,或用棉簽輕輕擦,但不要太往裡伸。
誤區一:鼓膜破了,一定會耳聾
正解:掏傷鼓膜,聽力下降
坊間對鼓膜的認識是,一旦鼓膜破裂了,聽力就沒有了。其實並非如此,鼓膜損傷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件相當平常的事情。很多人在掏耳朵時掏得太深,碰到耳膜很痛,這種情況很可能是在鼓膜上戳了個小孔。鼓膜的功能是擴發音量、增強聽力,它的破損甚至破裂只會影響聽力,但不會完全導致失聰。一般人掏耳朵時不小心在鼓膜上弄破一個小洞,一般來說3個月左右就可以自行恢復的。
要提醒的是,不僅掏耳朵會捅破鼓膜,過大的音量、很重的一巴掌、打球撞擊等原因都可能在鼓膜上震出小孔。例如有一個小孩在玩沙炮的時候震傷了耳朵,鼓膜上破了個洞,聽力大大受損。
誤區2:弄痛耳朵了,滴滴消炎水
正解:沒有感染不要滴
就像眼睛干澀就滴眼藥水一樣,很多人耳朵一有問題就滴消炎水。殊不知,亂滴藥水也可能帶來炎症。
如果掏耳朵時,用干淨的掏耳棒掏到耳朵痛了、受傷了,這種情況下一般不需要滴消炎藥水。此時外耳道沒有受到細菌感染,保持干爽潔淨的環境。但滴了消炎藥水之後,反而營造了一個潮濕溫潤的環境,更容易滋生細菌。
什麼情況下可以滴消炎藥水呢?當耳朵出現感染、流膿時,最好在醫生的建議下滴消炎藥水。洗澡時,最好別弄濕耳朵。可以用棉花團塞住耳朵再洗澡,棉花團濕了再換。
另外,每次在公共泳池游完泳之後,最好滴兩滴消毒藥水。因為公共泳池內內的水可能存在各種細菌。
患者問:我外婆今年八十歲,耳鳴近二十年,多方求醫無效。現雙耳已基本失聰,耳中轟鳴,非常痛苦,醫生診斷為神
耳聾怎麼進行治療呢耳鳴耳聾的症狀在生活中是常見的現象,幾乎每個人都知道耳聾或者耳鳴的現象。那麼在治療這種疾病之前要了解的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