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孩童時期是聽覺及語言、言語發展的關鍵期。如果中耳積液一直不好,耳科醫師通常會安排病人做聽力檢查,並和家長討論其後續處理。
2.急性中耳炎的診斷須靠耳鼻喉科醫師以「鼓氣式」耳鏡詳細檢查,醫師會先將病人的耳垢或分泌物清除干淨,再觀察耳膜的顏色,透明度,位置等的改變,並借著「鼓氣」觀察耳膜的可動性,以診斷是否有中耳炎。
3.急性中耳炎須以適當的抗生素治療10至14天。在治療48到96小時後,病人應接受耳鏡的追蹤檢查,以評估治療的效果,並決定是否須改用第二線藥物或做耳膜切開術。
4.中耳是位於颞骨內充滿空氣的構造,前方有一條「耳咽管」通到鼻腔後方的鼻咽部。上呼吸道感染(即一般所謂的感冒)時,病原就可順著耳咽管逆流而上,進入中耳,造成中耳發炎。
5.六歲之前,由於耳咽管尚未發育成熟,因此較平,較短。當鼻、咽等部位受感染時,病原較易經由耳咽管進入中耳,引起中耳炎。許多小孩有所謂的「中耳炎傾向」,更容易重復發生中耳炎。
6.耳科醫師以手術治療穿孔性慢性中耳炎及其並發症時,會在顯微鏡下,清除病變組織,修補耳膜,並重建聽小骨鏈。本院自德國引進的「耳內切開」手術,術前不須剃發,傷口很小,不影響外觀,而且復原迅速,病患可安心接受手術治療。
7.急性中耳炎可能有發燒,耳朵疼痛,聽力變差,甚至耳朵流膿等症狀。年紀較小的小孩,因為不會表達,可能只是啼哭,焦噪不安或用手抓耳朵。如果沒有仔細檢查耳朵,往往就被忽略了。
8.部分急性中耳炎的病人因延遲治療或治療不當,可能造成耳膜穿孔,久而久之,變成耳膜穿孔性慢性中耳炎。往後一旦發生上呼吸道感染,或有不潔之物經由耳膜穿孔進入中耳,就可能反復發炎流膿,時間久了,可能會破壞聽小骨,傷害內耳,出現聽力減退、耳鳴、頭暈、顏面神經麻庳等症狀,更嚴重的可能會產生膽脂瘤,侵蝕骨頭,引起顱內並發症。
9.部分小孩在接受治療後,會產生中耳積液的現象(即漿液性中耳炎)。中耳積液雖無明顯不適,卻可能會影響聽力,或產生其它並發症。因此,雖然不一定要長期服藥,卻須定期有耐心的接受鼓氣式耳鏡追蹤檢查,以便能及時采取必要的措施。有時,耳科醫師還會借著「鼓室圖」檢查,以了解中耳壓力改變的情形。另外,也須徹底檢查鼻、咽等相關部位,找出中耳炎的誘發因子,常見的例子是病人患有鼻窦炎,鼻涕往後倒流到鼻咽,長期刺激耳咽管在鼻咽的開口,造成耳咽管功能變差,中耳積液更難清除,此時便應先將鼻窦炎治好。
耳鳴耳聾在生活中是常見的一種疾病,其主要症狀表現在聽力上出現嚴重的障礙、嚴重的影響了患者各個方面的工作。
耳鳴是什麼原因造成的耳鳴是一種聽力紊亂的疾病,患者在安靜或者嘈雜的環境周都能聽到耳朵中發出令人煩躁的聲音,因此給患者的正常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