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一直威脅著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患了中耳炎,如果不及時的治療,就會導致聽力下降,疼痛難忍,出現耳聾耳鳴的等症狀。
中耳炎的症狀 症狀1、體位影響聽力:改變頭位時,耳內有響聲,或在站立位和坐位時,聽力下降,而在臥位時聽力有提高。這是中耳炎比較明顯的症狀之一。 症狀2、韋氏錯聽:即在嘈雜環境中,聽覺反而比平時好。又稱為“鬧境反聰”。 症狀3、自聽過響:即聽外界聲音很輕,但聽自己說話聲反而很響,只是欠清晰,吞咽時耳內有響聲。這也是中耳炎比較明顯的症狀。 如何判斷小兒得了中耳炎呢? 一般來說,嬰兒遠較成人易患耳疾。因嬰幼兒的咽鼓管尚未發育成熟,咽鼓管僅為成年人的一半長,而且管徑粗,位置較水平,管口常呈開放狀。因此,鼻咽部細菌及分泌物容易經過此管進入中耳鼓室而引起中耳炎。急性中耳炎患兒表現為耳朵疼痛,早期啼哭不止,並經常用手抓耳,伴發熱、拒奶等症狀。如果伴有鼓膜穿孔,還可見粘液膿性分泌物流出耳外,患兒聽力減退。患了急性中耳炎,應該積極、徹底地治療,防止轉為慢性。 對於急性中耳炎,應該防患於未然。例如,對人工哺養的嬰兒,尤其是3個月以內的嬰兒,要采取正確的喂奶姿勢。若用奶瓶喂奶,不能讓嬰兒平躺仰臥,應該先把嬰兒抱起來放在膝上,然後將其頭部斜枕在自己的左臂上,再用右手拿著奶瓶喂奶。喂奶速度也不宜太快、太猛,當嬰兒哭鬧時應暫時停喂奶,以免咳嗆將牛奶噴入咽鼓管。 對於母乳喂養的嬰兒,特別在夜間喂奶時,應盡量抱起嬰兒,防止因嬰兒頭部位置過低,其口含的剩余奶汁在熟睡後流入咽鼓管內而引起炎症。有的母親白天工作勞累,夜間斜躺在床上喂奶,有時嬰兒還在吃奶而她卻睡著了,這時奶汁可以順著嬰兒的臉流入外耳道內引起炎症。正確的喂奶方法是:抱起嬰兒喂奶,喂完後輕拍嬰兒背部2—5分鐘。治療急性中耳炎,可以靜脈點滴或肌肉注射青霉素等抗生素;患耳用3%雙氧水充分清洗,若鼓膜未穿孔可滴2.5%氯霉素甘油,鼓膜穿孔可滴0.5%金霉素溶液。同時還應注意改善和保持鼻腔和咽鼓管的暢通。鼻炎長期不治療會導致鼻腔內壁組織一直處於充血和紅腫的狀態,容易引發長時間鼻塞、流涕、眼癢、喉嚨痛等各種症狀和其他
扁桃體癌是如何形成的發生扁桃體惡性腫瘤時,其早期症狀比較輕微,有時僅有咽部不適和異物阻塞感,時有隱痛,通常被作為扁桃體炎症處理。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