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首頁
耳部常見疾病 鼻部常見疾病 咽喉部常見疾病 耳鼻喉健康經驗知識 耳鼻喉健康問答 耳鼻喉百科知識

慢性鼻咽炎

慢性鼻咽炎

男 | 0歲

病情描述:

大夫您好,我肯定您的幫助,低熱已經困繞我快半年了,病情我詳細給您描述一下,希望能給予幫助.今年4月,我得了一場感冒,發燒咳嗽,吃了些感冒藥,感冒就好了。但是體溫還是沒退下來,一直是37度3、4,醫院大夫說這屬於正常體溫,沒事,可是我發熱自己可以感覺出來,臉發熱,都發紅了,心跳也猛烈,我以前的體溫是36度2、3,前段時間我去正規醫院做了幾乎身體各項的檢查都正常,也排除了結核。五髒六腑,血尿,幾乎沒有

曾經的治療情況和效果:

想得到怎樣的幫助:

提示:

因不能面診,醫生的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正規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醫生回復:

病情分析:慢性鼻咽炎是一種病程發展緩慢的慢性炎症,常與鄰近器官或全身性疾病並存,如鼻窦炎、腺樣體殘留或潴留膿腫、咽囊炎等,可能使鼻咽部長期受到刺激以致發炎。另外,與某些不明原因的疾病或症狀,如內分泌紊亂、胃腸功能失調、風濕性關節炎、長期低熱、頭痛、頭暈、口臭及嗅覺不靈等密切相關,當慢性鼻咽炎治愈後,某些疾病或症狀可明顯好轉或獲痊愈。【治療措施】找出致病原因,針對病因治療。此外,加強鍛煉,增強體質,提高機體抵抗力甚為重要。根據病情給予全身或局部用藥。特別要注意鼻腔滴藥,一般常用0.5%~1%氯麻液及0.5%可的松液或其他配劑的藥液,通過鼻腔流入鼻咽部,可取得顯著療效。低熱是指病人發熱輕,用手扪患者的皮膚,僅有輕微發熱的感覺(體溫升高常在38℃以下),中醫學稱之為“微熱”。而中醫所論之微熱,還包括體溫並未高於正常而患者主觀感覺有輕度發熱的現象。若患有自覺發熱,則稱為“惡熱”;若患者發熱而兼心煩或煩躁,則謂之“煩熱”;若患者自覺發熱自骨髓透發而出,但扪之肌膚不熱,則叫作“骨蒸”;若發熱如潮水一樣定時而至,每天到一定時間(一般多在下午以後)體溫就逐漸升高,維持一段時間,便又逐漸下降至接近或恢復到正常范圍,每日如此,反復不已的,稱為“潮熱”。惡熱、煩熱、潮熱等發熱類型除常見於低熱患者之外,亦可見於發高熱之病人。本症狀常因內傷髒腑,使氣血陰陽失調所致,亦有因外感六淫或疠氣之後,邪氣入裡傷正,正虛邪戀而致者。常見於雜病發熱,或見於傷寒、溫病、疫疠等外感發熱病及婦、兒、外科雜病發熱的後期。西醫各類慢性炎症性疾病,某些植物神經性疾病,常見低熱;各種傳染病、感染性疾病的後期或恢復期亦常出現低熱。功能性低熱是指經檢查和長期觀察找不出原因的低熱,一般口腔溫度在37.3-38℃之間。晨起或上午正常,午後或傍晚升高(不因體力活動而升高)。有些人在情緒波動後出現低熱。有些人只在夏季出現低熱,而冬季低熱可自行消退。一般說患者體質較差,伴見胃口差、乏力、心悸心速、腰酸失眠、口舌干燥、手足心熱等症。中醫認為功能性低熱是脾氣虛弱和腎陰不足造成。自療采用補氣、養陰二法。自療注意事項(1)自療主要取中醫藥調理機體功能。(2)參加體育鍛煉和氣功練習,持之以恆,從根本上改善體質。(3)凡夏季氣溫升高即出現低熱者,應該在入夏前提早服藥調理。(4)為保護脾胃功能,辛辣、煎炸、油膩、生冷(包括水果)食品不宜一次多量食用。平時可多食些健脾補氣和養陰的食品。健脾補氣的食品有:雞、牛肉、塘鯉魚、黃鳝、鲫魚、淮山、蜂蜜、扁豆、紅棗等。滋陰的食品有:甲魚、銀耳、榛子、杞子、牡蛎、生梨、桑樹果等。(5)忌煙酒。(6)減少房事。生活要有規律,要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自治療法1.成藥自療法(1)藿香正氣片,每次4片,每日3次。用於頭沉肢乏、胃口不佳、舌苔厚而膩者。(2)大補陰丸,每次9克,每日2次。用於口干不欲飲、手心燙者。(3)清身飲沖劑,每次1包,每日3次。開水沖服。2.驗方自療法(1)太子參30克、地骨皮30克、紅棗15克,每日1劑,分2次煎服。(2)黃芪12克、焦白術10克、陳皮6克、炙升麻5克、柴胡3克、黨參10克、當歸10克。每日1帖,分2次,煎服。用於體乏無力,稍勞即喘的氣虛型患者。(3)西洋參5克、生甘草6克、石斛12克、西瓜翠皮30克、川連3克、知母10克、麥冬10克、荷梗10克、粳米15克、竹葉6克。每日1劑,分2次煎服。用於夏季低熱者。3.飲食自療法(1)烏龜、鱉甲各1只,洗淨小火炖服,每周1次。(2)西洋參5克、銀耳10克,同煮至稠食用,每周2次。(3)淮山藥30克、糯米50克、杞子10克,燒粥食用。(4)蛤士蟆油加糖蒸食。4.外治自療法(1)按摩:取大椎穴、足三裡穴按摩,每穴5分鐘,每日2次。大椎穴;低頭,後頸最突出的脊柱骨下。足三裡穴:外膝眼下四橫指、胫骨外一橫指處。(2)刮痧:取邊緣光滑的器具,蘸食油,刮背部脊柱兩側,自上而下反復刮動至皮膚紅赤。避免誤診久患低熱,心情沉悶,誤作重病對待,反使神經調節難以恢復。長期使用抗生素及退熱西藥,可導致菌群失調、腸胃功能紊亂、厭食等副反應。長期低熱是消耗性慢性病症,如果忽視或諱疾忌醫,最後會釀出大病。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鼻炎問答 咽喉炎問答 鼻窦炎問答 耳鳴問答 耳鼻喉治療 耳鼻喉護理保健
Copyright © 五官耳鼻喉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