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資料
一般資料 2例患者均為男性,年齡分別為35歲和42歲,且均在外院按急性中耳炎治療,靜脈滴注頭孢氨苄、阿米卡星等藥物治療4~7天,效果不佳,轉我院就診。
臨床表現 該2例患者均在上呼吸道感染後出現耳內疼痛,聽力下降,耳堵塞感,其中1例第5天患耳流出血性液體。耳科檢查,患耳鼓膜充血,光錐消失,松弛部、緊張部有大小不等之血疱,呈紫紅色或紫黑色,外耳道底部和壁部略充血,音叉試驗及電測聽檢查均顯示患者呈傳導性耳聾,乳突X線片正常。
治療方法 此2例患者均采用以下治療方法:靜脈每日滴注青霉素640萬單位預防細菌感染,聚肌胞注射液用其原液直接點患耳2小時/次,4~5滴/次。鼓膜血疱較大者,用無菌細針頭刺破,放出血性液體(只刺破鼓膜上皮層,請勿全層刺破)。4%硼酸酒精擦拭外耳道1~3次/天,清除外耳道分泌物。口服阿昔洛韋200mg/次,5次/天。經以上治療後,症狀逐漸減輕,4~6天痊愈,鼓膜解剖結構基本恢復正常。
討論
大疱性鼓膜炎是一種急性病毒感染性疾病,治療不合理易造成鼓膜穿孔,遺留後遺症,此疾病易誤診為急性中耳炎,它與急性中耳炎的病理變化及治療有一定差別。
病因 大疱性鼓膜炎是病毒感染造成的一種急性炎症,它與流行性上呼吸道感染有著密切的關系,此2例患者均在上感後發病,並且單用抗生素治療無效。
診斷 患者一般在上感後突然耳部疼痛,耳悶脹感,聽力下降,耳科檢查可見鼓膜急性充血,並有數量不等、大小不一的血疱形成,呈紫紅或紫黑色。乳突X線片正常。血常規檢查可見淋巴細胞升高,要考慮本病的可能。
鑒別診斷 主要與急性中耳炎鑒別。①急性中耳炎雖然鼓膜急性充血,但一般無血疱形成。②急性中耳炎主要病變部位在中耳,大疱性鼓膜炎主要病變在鼓膜。③急性中耳炎與咽鼓管病變關系不密切。④急性中耳炎主要用抗生素治療,而大疱性鼓膜炎主要用抗病毒藥物治療。
因此,對大疱性鼓膜炎的診斷,要有正確的認識,仔細檢查,出現相應症狀時,應考慮到本病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