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首頁
耳部常見疾病 鼻部常見疾病 咽喉部常見疾病 耳鼻喉健康經驗知識 耳鼻喉健康問答 耳鼻喉百科知識
 五官耳鼻喉網 >> 耳部常見疾病 >> 外耳道炎 >> 外耳道炎基本常識 >> 外耳道炎術後的治療是什麼

外耳道炎術後的治療是什麼

疾病的發生讓很多的人們都是受盡了折磨的,但是外耳道炎這樣的疾病的發生對於我們的耳部的傷害是不能忽視的問題,對於外耳道炎這樣的疾病一定要及時的治療。那麼治療的方法是怎麼樣的呢?

控制感染、清潔局部、去除膿痂,促使干燥、急性期、可全身應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服用止痛劑、外耳道腫脹滲液較甚者,可用5%—8%醋酸鋁紗條敷塞外耳道。並定患者每隔3-4小時自行滴入上述藥液,每天更換紗條,有收斂消炎作用,可促使干燥,或用2%—5% 硝酸銀液塗布,或選用抗生素與類固醇激素類合劑,糊劑或霜劑局部應用。慢性者局部亦可應用抗生素(如多粘霉素、新霉素等)與激素類合劑、霜劑、粉劑等換藥、塗敷或吹入、積極治療感染病灶如化膿性中耳炎、加強全身某些有關疾病的診治如貧血、維生素缺乏症、內分泌紊亂、糖尿病等。

(一)早期局部熱敷或作超短波透熱等理療。

(二)嚴重者應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服用鎮靜、止痛劑。

(三)局部用1~3%酚甘油或10%魚石脂甘油滴耳,或用上述液紗條敷於患處,每日更換紗條2次。慢性者可用抗生素與類固醇激素類合劑、糊劑或霜劑局部塗敷。外耳道膿液及分泌物可用3%雙氧水清洗。

(四)疖腫成熟後及時挑破膿頭或切開引流。

(五)積極治療感染病灶如化膿性中耳炎,診治全身某些有關疾病如糖尿病等。

外耳道炎或稱彌漫性外耳道炎,由於挖耳、藥物刺激、化膿性中耳炎的膿液或游泳、洗澡等水浸漬,引起外耳道皮膚角質層腫脹,阻塞毛囊,有利細菌生長,而致本病。常見的致病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綠膿桿菌、變形桿菌等。本病可分為急、慢性兩類,夏秋季節多見。

急性外耳道炎發病急,外耳道灼熱、發癢、疼痛,呈彌漫性充血、腫脹,表皮糜爛。先為稀薄分泌物,繼而變為稀膿性或膿性分泌物。皮膚腫脹較甚者,可引起外耳道狹窄或閉鎖,遮蔽鼓膜,引起耳鳴及聽力下降。嚴重者耳周淋巴結腫大、壓痛,並出現全身不適。

慢性外耳道炎病程長,多有耳癢、少量稀膿、聽力輕度減退;外耳道皮膚充血或增厚,或覆有痂皮,痂皮下有少許膿液或碎屑,有時揭去痂皮會出血;鼓膜可混濁、增厚、標志不清。

檢查見急性者外耳道軟骨部皮膚呈彌慢性充血腫脹,有多量漿液性或膿性分泌物,耳甲腔、耳屏及耳垂甚至耳廓周圍皮膚皆可因分泌物刺激而出現潮紅、上皮剝既及滲液的皮膚炎症表現。分泌物凝固後,呈黃色痂狀。慢性者可見外耳道皮膚增厚,有上皮脫屑現象。真菌性者外耳道有青煙色、黑色或黃白色霉苔,可見菌絲,與皮膚接觸處呈痂狀。將其除掉後,可見外耳道皮膚有充血、糜爛現象。有細菌混合感染時,充血腫脹加重。

溫馨提示:一般的情況下外傷感染也是會造成外耳道炎疾病的發生的,因此對於外耳道炎疾病的預防工作我們一定要重視起來,不能讓這樣的疾病影響到我們的身體的健康!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大家都在看
小兒外耳道炎的病因有哪些呢

外耳道炎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疾病,而且小孩患上這種病的幾率比較大,那麼小兒外耳道炎的病因有哪些呢,下面我就跟大家具體

外耳道炎的病因究竟是什麼呢?

要想有效的預防外耳道炎的發生的話就要改掉我們挖耳朵的這個壞習慣,因為挖耳朵很有可能會給我們的耳朵帶來傷害從而引發

鼻炎問答 咽喉炎問答 鼻窦炎問答 耳鳴問答 耳鼻喉治療 耳鼻喉護理保健
Copyright © 五官耳鼻喉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