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區一:沒有耳痛、耳道流膿,就不是中耳炎
真相:並非所有中耳炎都有耳痛和耳道流膿。
分析:中耳炎包括急性、慢性細菌性(化膿性)中耳炎,卡他性(分泌性)中耳炎,膽脂瘤型中耳炎等類型。耳道溢膿、急性期有耳痛是化膿性中耳炎的主要症狀。分泌性中耳炎一般無耳道流膿症狀,也較少出現耳痛,可僅有耳悶、聽力下降等問題。部分膽脂瘤型中耳炎也可無耳道流膿症狀。

由於分泌性中耳炎症狀輕微,一般不出現耳痛和化膿,故易被漏診、誤診。值得注意的是,兒童期是分泌性中耳炎的高發期,因為兒童的咽鼓管較平直,鼻咽腔較小,鼻炎鼻窦炎較多見,當發生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時,咽鼓管黏膜容易水腫,繼發咽鼓管阻塞,導致分泌性中耳炎。
同時,由於兒童一般不會主訴症狀,故更易延誤治療。家長若發現孩子在看電視時將聲音開得過響,或者在與人交談時,要求別人講得響一些等異常情況時,一定要提高警惕。
誤區二:非化膿性中耳炎發病率低、危害小
真相:非化膿性中耳炎的危害不亞於化膿性中耳炎。

分析:非化膿性中耳炎由於症狀不明顯,常在“不知不覺”中導致不同程度的聽力損害,與“顯而易見”的化膿性中耳炎相比,患者的早期就診率低,治療不當或延誤治療容易發展成慢性中耳炎,危害更大。
隱匿性膽脂瘤型中耳炎還會引起面癱、腦膜炎、腦膿腫等並發症,嚴重時可危及生命。
誤區三:只要有耳道“出水、流膿”,就是中耳炎
真相:耳道“出水、流膿”,原因很多。
分析:除中耳炎外,不少耳科疾病也有“出水”症狀。比如外耳道炎,有時可表現為耳道“出水”,伴細菌感染時,會有流膿。其與中耳炎的主要區別是前者鼓膜完整,無穿孔。此外,外耳道毛囊疖腫破潰、外耳道腫瘤繼發細菌感染時,也可有流膿的表現。

誤區四:耳道流膿時,不宜手術
真相:耳道流膿時手術不影響手術效果。
分析:以前,由於受醫療技術水平的限制,大多數慢性中耳炎和膽脂瘤型中耳炎患者均采用藥物保守治療。若確實需要手術,必須在停止流膿半年以上才能實施,否則會影響手術效果。如今,由於耳科顯微技術的發展,反復發作的慢性中耳炎患者即使在化膿期也可以接受手術,不必顧慮流膿是否會影響手術效果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