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積液的性質可為漿液性漏出液或滲出液,亦可為粘液。本病可分為急、慢性兩類,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可因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未能及時與恰當地治療,或由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反復發作,遷延轉化而來。本病以冬春季多見。小兒及成人均可發病,在小兒為常見的致聾原因之一。
目前認為本病的主要病因有: (1)咽鼓管咽口受壓阻塞,如腺樣體肥大、肥厚性鼻炎、鼻咽部腫瘤或淋巴組織增生,鼻咽部填塞物時間過長等,均可直接堵塞咽鼓管咽口,影響咽鼓管咽口的開放。 (2)頭頸部放射治療後因鼻咽部及咽鼓管粘膜腫脹,以及局部靜脈及淋巴回流障礙,致使管腔狹窄,亦可導致分泌性中耳炎。 (3)支配小兒咽鼓管開閉的肌肉如腭帆張肌收縮無力,影響了咽鼓管的開放功能;加之小兒咽鼓管的軟骨彈性差,當鼓室處於負壓時,咽鼓管軟骨段的管壁易發生塌陷。此為小兒分泌性中耳炎發病率高的解剖生理學基礎之一。1、聽力減退 患上中耳炎,這種對耳朵傷害比較嚴重的疾病後,患者的聽力,避免不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患者的頭位前
分泌性中耳炎的症狀及治療分泌性中耳炎的症狀有以下幾點: 1.聽力減退: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發病前大多有感冒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