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首頁
耳部常見疾病 鼻部常見疾病 咽喉部常見疾病 耳鼻喉健康經驗知識 耳鼻喉健康問答 耳鼻喉百科知識
 五官耳鼻喉網 >> 耳部常見疾病 >> 中耳炎 >> 關於中耳炎 >> 分泌性中耳炎的相關常識

分泌性中耳炎的相關常識

  一、症狀體征

  以耳內悶脹感或堵塞感,聽力減退及耳鳴為最常見症狀,常發生於感冒後,或不知不覺中發生,有時頭位變動可覺聽力改善,有自聽增強,部分病人有輕度耳痛,兒童常表現為聽話遲鈍或注意力不集中。

  症狀

  1、聽力減退:聽力下降,自聽增強,頭位前傾或偏向健側時,因積液離開蝸傳,聽力可暫時改善(變位性聽力改善),積液粘稠時,聽力可不因頭位變動而改變,小兒常對聲音反應遲鈍,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成績下降而由家長領來就醫,如一耳患病,另耳聽力正常,可長期不被覺察,而於體檢時始被發現。

  2、耳痛:急性者可有隱隱耳痛,常為患者的第一症狀,可為持續性,亦可為抽痛,慢性者耳痛不明顯,本病甚為有關耳內閉塞或悶脹感,按壓耳屏後可暫時減輕。

  3、耳鳴:多為低調間歇性,如“劈啪”聲,嗡嗡聲及流水聲等,當頭部運動或打呵欠,擤鼻時,耳內可出現氣過水聲。

  4、患者周圍皮膚有發“木”感,心理上有煩悶感。

  二、治療方法

  清除中耳積液,改善中耳通氣引流及病因治療為本病的治療原則。

  1、鼓膜穿刺抽液:成人用局麻。以針尖斜面較短的7號針頭,在無菌操作下從鼓膜前下方刺入鼓室,抽吸積液。必要時可重復穿刺,亦可於抽液後注入糖皮質激素類藥物。

  2、鼓膜切開術:液體較粘稠,鼓膜穿刺不能吸盡;小兒不合作,局麻下無法作鼓膜穿刺時,應作鼓膜切開術。手術可於局麻(小兒須全麻)下進行。用鼓膜切開術。用鼓膜切開刀在鼓膜前下象限作放射狀或弧形切口,注意勿傷及鼓室內壁粘膜,鼓膜切開後應將鼓室內液體全部吸盡。

  3、鼓室置管術:病情遷延不愈,或反復發作;膠耳;頭部放療後,估計咽鼓管功能短期內難以恢復正常者,發起人應作鼓室置管術,以改善通氣引流,促使咽鼓管恢復功能。通氣管留置時間一般為6-8周,最長可達半年至1年。咽鼓管功能恢復後取出通氣管,部分病人可自行將通氣管排出於外耳道內。

  4、保持鼻腔及咽鼓管通暢:可用1%麻黃鹼液或與二丙酸倍氯米松氣霧劑交替滴(噴)鼻,每日3-4次。

  5、咽鼓管吹張:可采用捏鼻鼓氣法、波氏球法或導管法。尚可經導管向咽鼓管咽口吹入潑尼松龍,隔日1次,每次每側1ml,共3-6次。

分泌性中耳炎的相關常識

  積極治療鼻咽或鼻腔疾病

  如腺樣體切除術,鼻中隔矯正術,下鼻甲手術,鼻息肉摘除術等。扁桃體特別肥大,且與分泌性中耳炎復發有關者,應作扁桃體摘除術。

  抗生素或其他合成抗菌藥

  急性期可用如頭孢拉定0.5g,4次/d;氧氟沙星0.1-0.2g,3-4次/d.小兒可用氨苄西林50-150mg/kg.d,給以:或羟氨苄西林口服,0.15g,3次/d,第3代頭孢菌素頭孢美特酯0.25g-0.5g/次,2次/d,小兒10mg/kg,2次/d.對流感嗜血桿菌,肺炎鏈球菌等致病菌抗菌作用較強,可用於對其他抗菌藥物不敏感者。

  糖皮質激素類藥物

  地塞米松或潑尼松等口服,作短期治療。

  三、預防護理

  預防

  加強身體鍛煉,防止感冒,進行衛生教育,提高家長及教師對本病的認識,對10歲以下兒童定期行篩選性聲導抗檢測,積極治療鼻,咽部疾病。

  1、凡發生耳內堵塞感應及時尋找原因,及時排除,對疾病的恢復大有益處。

  2、鼻和鼻咽部的炎症波及咽鼓管阻塞時,則應及早使用1%麻黃素溶液滴鼻,使鼻腔粘膜收縮,咽鼓管通暢,新鮮空氣進入中耳,使耳的滲出即時吸收。

  護理

  1、如有鼓膜穿孔者,禁止搏鼻及耳內滴藥;以預防中耳感染。

  2、經醫生指導用抗生素預防感染。

  3、有鼓室內積液或積血者,應去醫院進行治療。

  四、病理病因

  病理

  咽鼓管功能障礙時,外界控制不能進入中耳,中耳內原有的氣體逐漸被粘膜吸收,腔內形成相對負壓,引起中耳粘膜靜脈擴張,淤血,血管壁通透性增強,鼓室內出現漏出液,如負壓不能得到解除,中耳粘膜可發生一系列病理變化,主要表現為上皮增厚,上皮細胞化生,鼓室前部低矮的假復層柱狀上皮變為增厚的纖毛上皮,鼓室後部的單層扁平上皮變為假復層柱狀上皮,杯狀細胞增多;分泌亢進,上皮下病理性腺體組織形成,固有層血管周圍出現以淋巴細胞及漿細胞為主的圓形細胞浸潤,疾病恢復期,腺體逐漸退化,分泌物減少,粘膜漸恢復正常。

  病因

  咽鼓管功能障礙(30%)

  咽鼓管功能障礙一般認為此為本病的基本病因。咽鼓管軟骨彈性較差,當鼓室處於負壓狀態時,咽鼓管軟骨段的管壁容易發生塌陷,此為小兒分泌性中耳炎發病率高的解剖生理學基礎之一,腭裂病人由於肌肉無中線附著點,失去收縮功能,故易患本病。

  感染(30%)

  過去曾認為分泌性中耳炎是無菌性炎症,近年來的研究發現中耳積液中細菌培養陽性者約為1/2-1/3,其中主要致病菌為流感嗜血桿菌和肺炎鏈球菌,細菌學和組織學檢查結果以及臨床征象表明,分泌性中耳炎可能是中耳的一種輕型或低毒性的細菌感染,細菌產物內毒素在發病機制中,特別是病變遷延慢性的過程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免疫反應(30%)

  小兒免疫系統尚未完全發育成熟,這可能也是小兒分泌性中耳炎發病率較高的原因之一,中耳積液中有炎性介質前列腺素等的存在,積液中也曾檢出過細菌的特異性抗體和免疫復合物,以及補體系統,溶酶體酶的出現等,提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可能屬一種由抗感染免疫介導的病理過程,可溶性免疫復合物對中耳粘膜的損害(III型變態反應)可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致病原因之一。

  五、疾病診斷

  分泌性中耳炎要和急性中耳炎鑒別;用鼓室圖證實分泌性中耳炎的診斷,臨床應監測分泌性中耳炎的側別,持續時間,是否存在合並的症狀和嚴重程度。

  六、檢查方法

  常見檢查項目

  鼓膜、中耳、導管吹張法、表試驗、聽力檢查

  檢查方法

  1、鼓膜:松馳部或全鼓膜內陷,表現為光錐縮短,變形或消失,錘骨柄向後,上移位,捶骨短突明顯外突,前後皺襞夾角變小,鼓室積液時鼓膜失去正常光澤,呈單黃,橙紅油亮或琥珀色,光錐變形或移位,慢性者可呈灰蘭或乳白色,鼓膜緊張部有擴張的微血管,短突顯比垩色,捶骨柄呈浮雕狀,若液體為漿液性,且未充滿鼓室,可透過鼓膜見到液平面,此液面狀如弧形發絲,稱為發狀線,凹面向上,頭位變動時,其與地面平行的關系不變,透過鼓膜有時尚可見到氣泡,咽鼓管吹張後氣泡可增多,鼓氣耳鏡檢查鼓膜活動受限。

  2、拔瓶塞聲:分別緊壓耳屏後速放,雙耳分別試驗,患者自覺患耳有類似拔瓶塞時的聲響。

  3、聽力檢查:音叉試驗及純音樂聽閥測試結果顯示傳導性聾,聽力損失政府不一,重者可達40dBHL左右,因積液量常有變化,故聽阈可有一定波動,聽力損失一般以低頻為主,但由於中耳船生結構及兩春的阻抗變化,高頻氣導及骨導聽力亦能客觀下降,積液排出後聽力即改善,聲導肯圖對診斷有重要價值,平坦型(B型)為分泌性中耳炎的典型曲線;高負力型(C3型)示鼓咽管功能不良,部分有鼓室積液,聽力障礙顯著者,應行聽性腦干反應和耳聲發射檢查,以確定是否對內耳產生影響。

  4、CT掃描可見中耳系統氣腔有不同程度密度增高。

  5、分泌性中耳炎可發展為粘連性中耳炎或並發鼓室硬化症。

  六、並發症

  分泌性中耳炎可發展為粘連性中耳炎或並發鼓室硬化症。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鼻炎問答 咽喉炎問答 鼻窦炎問答 耳鳴問答 耳鼻喉治療 耳鼻喉護理保健
Copyright © 五官耳鼻喉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