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首頁
耳部常見疾病 鼻部常見疾病 咽喉部常見疾病 耳鼻喉健康經驗知識 耳鼻喉健康問答 耳鼻喉百科知識
 五官耳鼻喉網 >> 鼻部常見疾病 >> 鼻出血 >> 鼻出血診斷治療 >> 小兒鼻出血的治療

小兒鼻出血的治療

  鼻出血即鼻中出血,臨床特征為血從鼻孔而出,可見一側或雙側。大多數出血前沒有特殊感覺,是中醫血證中最常見的一種。多反復發作,時發時止,纏綿不愈。大多數出血量較少,多能自止。極個別患者出血量較大。現代醫學需做鼻腔填塞或激光治療。中醫認為鼻出血多為火熱迫血妄行所致。其中以肺熱、胃熱、肝火為常見,另有少數患兒可由正氣虧虛血失統攝引起、總結起來,可歸納為肺胃熱盛,脾不統血,陰虛火旺三型,根據筆者臨床經驗,主要講述肺胃熱盛、脾不統血兩型的中醫治療。

  1 肺胃熱盛型

  1.1 症狀

  口鼻干燥、面紅目赤、大便秘結、小便黃赤、口渴欲飲、苔黃、脈滑數有力、血色鮮紅,病程一般較短。

  1.2 治則

  清熱瀉火、涼血止血。

  1.3 方藥

  黃芩10 g、黃連5 g、栀子5 g、淡竹葉5 g、白茅根15 g、藕節15 g、生地黃10 g、牛膝8 g、仙鶴草15 g、生甘草5 g。便秘甚者加大黃通腑瀉熱。口渴欲飲陰傷較甚加玉竹、石斛養胃生津。血不止者,加三七面或雲南白藥沖服。

  1.4 方解

  此方中黃芩苦寒清熱,主清肺及大腸之火熱,使熱清火平,其血自寧,黃連大苦大寒,擅長清瀉胃火,二藥合用清肺熱、瀉胃火,為方中君藥,栀子其性苦寒,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緩緩下行,擅長清中焦之火,與竹葉清上焦之熱助君藥以瀉肺胃實火,為方中臣藥。以上苦寒之品同用,恐有傷陰耗血之弊,故用生地黃養血益陰、涼血清熱,祛邪而不傷正氣,是為佐藥。白茅根清熱涼血,藕節、仙鶴草收斂止血,牛膝引血下行,亦為方中佐藥。生甘草清熱解毒,調和諸藥,為方中使藥。諸藥合用,共奏清熱瀉火、涼血止血之功效。

  1.5 典型病例

  患者,男,7歲,連續2年都是暑期鼻出血,間斷發作2周,每周1~2次,伴面色紅赤、口鼻干燥,夜寐不安、大便秘結,數日一行,小便黃、舌尖紅、苔黃厚、脈滑數,辨證為肺胃熱盛,治宜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用藥:黃芩10 g、黃連5 g、炒栀子3 g、竹葉5 g、白茅根15 g、藕節15 g、生地黃10 g、牛膝8 g、仙鶴草15 g、熟大黃5 g、生甘草5 g。

  患兒服藥5劑,每日大便1次,仍稍秘結,遂去熟大黃,改大黃3 g(後下),大便瀉下,服完3劑後,大便3次,量多、味臭。患兒自覺周身舒適,服藥後未見鼻出血。去掉大黃繼續連服7劑,未見鼻出血,諸證皆消,可停藥。囑咐患兒盡量在飲食方面注意,特別是暑期禁食辛辣厚味之品,宜食清淡、含維生素、纖維素豐富之品。以後1年未出鼻血。此類患兒臨床較為多見。小兒為純陽之體,陽常有余,有余便是火,由於小兒不注意飲食,遇到喜愛食品易貪食,導致大量食物積滯胃腸,郁而化火,火熱炎上,灼傷血絡而見鼻出血;再次小兒容易外感時邪,入於肺衛與胃熱相結合,亦可使火熱上雍鼻竅,熱迫血行,溢於脈外而見鼻出血。因此,本型為實證,熱證治療時必然采用清熱瀉火為***,佐以涼血止血。用藥時注意通腑熱藥的應用,注患兒初用熟大黃服5劑後大便雖下但仍干,故改用生大黃,結果大便一日3次,且量多,使熱隨腑氣下通而去,因而鼻血再未出現。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大家都在看
鼻出血治療有新法

    近日,中國醫大第一臨床學院耳鼻喉科為一位患者進行鼻腔止血氣囊治療,僅用3分

鼻出血如何進行自我止血?

鼻出血是常見的耳鼻喉科疾病,短期少量出血對患者無明顯影響,如果大量出血或長期出血對患者可產生較大的影響。因此,一

鼻炎問答 咽喉炎問答 鼻窦炎問答 耳鳴問答 耳鼻喉治療 耳鼻喉護理保健
Copyright © 五官耳鼻喉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