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首頁
耳部常見疾病 鼻部常見疾病 咽喉部常見疾病 耳鼻喉健康經驗知識 耳鼻喉健康問答 耳鼻喉百科知識
 五官耳鼻喉網 >> 耳鼻喉百科知識 >> 耳鼻喉治療 >> 關於治療 >> 慢性外耳道炎、外耳道濕疹的診治

慢性外耳道炎、外耳道濕疹的診治

  慢性外耳道炎、外耳道濕疹的診治

  濕疹(eczema)是指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變態反應性多形性皮炎,組織學上表現為細胞浸潤,有漿液滲出,主要特征為瘙癢、多形性皮疹,易反復發作。發生在外耳道內稱外耳道濕疹。若不僅發生在外耳道,還包括耳廓和耳周皮膚則為外耳濕疹(eczemaofexternalear)。外耳道內濕疹常由接觸過敏引起,膿性分泌物,細菌或病毒感染等也可引起外耳道濕疹。避免食用或接觸變應原物質,及時治療中耳炎及頭部的濕疹,改掉挖耳等不良習慣等可預防外耳濕疹。

  疾病病因

  濕疹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尚不清楚,多認為與變態反應有關,還可能和精神因素、神經功能障礙、內分泌功能失調、代謝障礙、消化不良等因素有關。引起變態反應的因素可為食物(如牛奶、魚蝦、海鮮等)、吸入物(如花粉、動物的皮毛、油漆、化學氣體等)、接觸物(如漆樹、藥物、化妝品、織物、肥皂、助聽器外殼的化學物質等)及其它內在因素等。潮濕和高溫常是誘因。

  疾病分類

  根據病程進行分類,分急性濕疹、亞急性濕疹和慢性濕疹。

  疾病症狀

  不同的階段濕疹表現不同。

  1急性濕疹:患處奇癢,多伴燒灼感,挖耳後流出黃色水樣分泌物,凝固後形成黃痂。有時分泌物流到那兒就引起那兒的病變。

  2亞急性濕疹:多由急性濕疹未經治療、治療不當或久治不愈遷延所致。局部仍瘙癢,滲液比急性濕疹少,但有結痂和脫屑。

  3慢性濕疹:急性和亞急性濕疹反復發作或久治不愈,就成為慢性濕疹,外耳道內劇癢,皮膚增厚,有脫屑。

  外耳道濕疹可能反復發作。

  檢查

  1急性濕疹:患處紅腫,散在紅斑、粟粒狀丘疹、小水泡;這些丘疹水泡破裂後,有淡黃色分泌物流出,皮膚為紅色糜爛面,或有黃色結痂。

  2亞急性濕疹:患處皮膚紅腫較輕,滲液少而較稠,有鱗屑和結痂。

  3慢性濕疹:患處皮膚增厚,粗糙,皲裂,苔藓樣變,有脫屑和色素沉著。

  疾病治療

  病因治療

  盡可能找出病因,去除過敏原。病因不明者,停食辛辣、刺激性或有較強變應原性食物。

  全身治療

  口服抗過敏藥物,如苯海拉明、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特非那丁,非索非那丁等。如繼發感染,全身和局部加用抗生素。

  局部治療,以局部治療為主。

  “濕以濕治,干以干治”的原則。

  急性濕疹滲液較多者,用爐甘石洗劑清洗滲液和痂皮後,用硼酸溶液或醋酸鋁溶液濕敷。干燥後用氧化鋅糊劑或硼酸氧化鋅糊劑塗搽。局部紫外線照射等物理治療也有幫助。

  亞急性濕疹滲液不多時,局部塗搽2%龍膽紫溶液,干燥後用氧化鋅糊劑或硼酸氧化鋅糊劑塗搽。

  慢性濕疹,局部干燥者,局部塗搽氧化鋅糊劑或硼酸氧化鋅糊劑、10%的氧化鋅軟膏、白降汞軟膏、抗生素激素軟膏或艾洛松軟膏等。干痂較多者先用雙氧水清洗局部後再用上述膏劑。皮膚增厚者可用3%的水楊酸軟膏。

  目前我科針對該病的診治主要是采用高清耳內窺鏡下配合專用清理工具,清除外耳道內死皮、膿痂等物,特別是耳道深部以及鼓膜表面的壞死物,清理越干淨,治療效果越好。清理干淨後再予以塗抹我科特治專用藥膏,即可一次性治愈(95%以上),一周後再塗抹上藥一次,防止復發。該項治療是我科特色治療之一,具有無痛苦、費用低、時間短、效果顯著、不復發、不打針,不吃藥,不影響工作和學習,診療過程清晰可見的特點,得到了患者及同行的一致好評。

  疾病預防

  1避免食用或接觸變應原物質,避免飲酒及進食海鮮,及時治療中耳炎及頭部的濕疹,改掉挖耳等不良習慣。

  2避免受熱出汗及耳內進水,保持皮膚清潔,干爽。

  3小寶寶衣服要寬松,柔軟,要棉織品。

  4如發現耳流黃水,及時到醫院進行清洗,上藥。

  5規范的治療,避免長時間的使用耳內抗生素及激素。

  診治誤區

  1耳流水如當中耳炎誤用滴耳劑可加重外耳道浸漬。

  2不清洗外耳道脫屑及結痂而行中耳聲阻抗測試容易得到假陰性診斷。

  3自行在家裡上藥,誤傷外耳道深部及鼓膜,而引起損傷。

  4合並感染時,使機體抵抗力下降可並發中耳炎。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大家都在看
三種扁桃體炎的食譜

㈠百合炖香蕉  組成:百合15克,去皮香蕉2個,冰糖適量。  用法:上三味加水同炖,服食之。  功效:養陰清肺,

寶寶急性喉炎的治療和護理方法

急性喉炎的症狀特征有:  (1)犬吠樣咳嗽:即像小狗叫一樣地咳嗽。這種咳嗽是由於咳嗽時,氣流一下通過狹窄水腫的喉

鼻炎問答 咽喉炎問答 鼻窦炎問答 耳鳴問答 耳鼻喉治療 耳鼻喉護理保健
Copyright © 五官耳鼻喉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