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首頁
耳部常見疾病 鼻部常見疾病 咽喉部常見疾病 耳鼻喉健康經驗知識 耳鼻喉健康問答 耳鼻喉百科知識
 五官耳鼻喉網 >> 耳鼻喉百科知識 >> 耳鼻喉治療 >> 關於治療 >> 鼻咽癌易復發 放療後急性期勤洗鼻可預防粘連

鼻咽癌易復發 放療後急性期勤洗鼻可預防粘連

  對於鼻咽癌康復患者,最怕就是在出院後的定期體檢中被驗出“可疑復發”。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教授黃曉明表示,鼻咽癌的治愈率雖較高,但其放療後的“應激”反應和後遺症卻不可小看,如鼻腔粘連、放射性骨壞死和慢性鼻窦炎,在MR檢查中有時很容易被判斷為“復發”。他提醒,冬天天氣干燥,特別是鼻咽癌康復者,鼻-鼻窦、鼻咽黏膜容易受損。患者如果發現涕血、頭痛或異味等症狀加重,同時這些症狀持續存在超過1個月以上,就要及時到醫院復查並作活檢,排除癌症復發。

鼻咽癌易復發 放療後急性期勤洗鼻可預防粘連

  症狀:

  MR影像顯示“可疑復發”

  周先生今年54歲,不好煙酒,生活作息也十分有規律,然而早在四年前,他卻被診斷患上了鼻咽癌。經過一連串的放療與化療治療後,周先生康復出院。四年來,其對飲食、作息等日常生活行為控制得更為嚴格,可謂步步小心。但最近的體檢報道卻讓他擔心:MR(核磁共振成像)顯示放療後鼻窦有陰影、顱底骨有損傷———可疑復發。

  為了進一步確診,上周周先生到醫院做了病理活檢,結果顯示為鼻-鼻窦炎症,鼻咽顱底放射性骨壞死排除癌症復發的可能,全家人因此轉悲為喜。

  “臨床上,很多鼻咽癌康復者拿著‘可疑復發’的MR影像報告前來做病理活檢,幾乎30%-40%都是可以排除復發的可能。”黃曉明解析,為何MR影像這麼容易“被騙”,主要是鼻咽癌放療後的應激反應後遺症作祟。

  黃曉明表示,很多鼻咽癌患者經放療後鼻腔、鼻窦和鼻咽顱底出現炎症、囊腫、真菌感染等,單憑影像檢查難以識別,往往就被診斷為“可疑復發”,這難免會導致不正確的診治,因此需要采用病理活檢以明確診斷,從而減少誤診誤治。

  提醒:

  “後遺症”不可掉以輕心

  周先生介紹,自從放療後,他老感覺鼻塞,特別是左邊鼻孔,幾乎完全透不過氣,醫生診斷為放療後的應激反應———鼻腔粘連。除此之外,吞咽、進食都很容易嗆,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盡管如此,周先生還是沒將這些放在心上,以為是放療後遺症。但最近一兩年,這種症狀就更明顯了,甚至連張口都顯得困難,雙額還常常抽筋,左邊臉也開始出現麻痺,這才引起了他的注意。

  黃曉明解析,鼻咽癌首選放射性治療,放療過程中鼻腔、鼻窦和鼻咽顱底不可避免地受到照射,從而引起這些部位的放射性黏膜急性反應(如充血、滲出、腫脹、白膜形成等)和延遲反應,導致鼻腔粘連、後鼻孔或鼻咽閉鎖、慢性鼻窦炎、放射性骨壞死等放射性並發症。周先生的情況就是這樣。

  所以,鼻咽癌康復者一定要堅持定期檢查,一般前3年每2個月~3個月復查一次,如3年內無復發,以後可延長至6個月復查一次。5年未復發的可每年復查一次。如出現原有症狀加重,應及時來醫院復查,以免延誤病情。“很多患者都像周先生一樣,將‘不適感’當成習慣,其實很危險,這次排除了復發,下一次可能就沒那麼幸運了。”

  支招:

  放療後急性期勤洗鼻可預防粘連

  由於鼻咽部黏膜受照射後充血腫脹,出現與口腔黏膜相似的鼻腔黏膜反應,鼻咽癌患者常有鼻黏膜干燥、鼻塞、鼻腔分泌物增多、黏稠,嚴重者可影響休息與睡眠。不少人認為這是放療後遺症,不可避免。

  對此,黃曉明支招,在放療一開始,即行抗水腫和鼻腔沖洗,可有效預防鼻腔粘連:每日3次,晨起放療前、睡前各1次,先用溫開水沖洗,再用淡鹽水沖洗,以清除鼻咽腔黏膜表面的分泌物,減輕放療反應,增加癌細胞對放射線的敏感度。

  時下正值冬季,他建議鼻咽癌康復者在感覺氣候干燥時,在室內置一盆水,使室內保持一定的濕度,並用清魚肝油或復方薄荷油自行滴鼻,每日用3-4次,以濕潤鼻腔,鼻咽黏膜。“最好是掌握正確地鼻咽沖洗器的沖洗方法。具體操作方法是:在鼻咽沖洗器內裝入100ml沖洗液,右手持鼻咽沖洗器,由兩側鼻腔交替緩緩注入沖洗液,然後由口腔吐出。沖洗後切不可用力擤鼻滋,以防鼻咽腔內壓增大,繼發其他部位感染。”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大家都在看
西醫治療鼻腔及鼻窦惡性腫瘤的方法有哪些?

   這是由於鼻腔及鼻窦惡性腫瘤具有治療上的復雜性,難以切除徹底,預後較差,所以在治療時可采取西醫、中

治療鼻窦炎疾病的最佳方法有哪些

   鼻炎未得到及時治療,由早期較輕症狀,最終發展為鼻窦炎。青少年患鼻窦炎後,會導致氧氣吸入受阻,引起

鼻炎問答 咽喉炎問答 鼻窦炎問答 耳鳴問答 耳鼻喉治療 耳鼻喉護理保健
Copyright © 五官耳鼻喉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