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臨床上常用的內鏡為0°、30°和70°三種,直徑4.0mm,鏡身長180mm,這種內鏡視野大,亮度好。兒童可用直徑2.7mm內鏡。同時應備有冷光源和光源導線。為了做一些簡單操作,還應准備下列器械:0°和45°篩窦鉗、直吸引管、彎吸引管、上颌窦套管穿刺針、上颌窦活檢鉗、蝶窦咬骨鉗等。若有攝錄系統,有助於操作、教學和資料保存,檢查前均應剪鼻毛。
1.適應症
①X線或CT影像學檢查提示上颌窦模糊或懷疑有占位性病變;②上颌窦異物;③牙源性上颌窦炎;④上颌窦壁骨折或眶底爆折;⑤面頰部疼痛或面頰部腫脹原因不明;⑥上颌窦手術後仍有症狀。
2.檢查方法
(1)病人取坐位、斜坡臥位或仰位均可。常遠見鼻面部消毒,鋪無菌巾。
(2)可以采用下鼻道進路或尖牙窩進路。①下鼻道進路:l%地卡因麻黃素棉片做鼻腔粘膜表面麻醉,重點麻醉下鼻道外側壁粘膜,應用上颌窦套管穿刺針或環鑽從下鼻道前端向內1.0cm處進針,刺入上颌窦內。若使用環鑽,可將骨質及兩層粘膜同時取出,在上颌窦與下鼻道之間形成一圓形、直徑5~8mm通道,既有利於檢查及器械進入窦內操作,又為以後窦內沖洗與引流創造條件,是具有診斷與治療雙重效果的方法。應用套管穿刺針刺出的骨孔,檢查結束後很快閉鎖。尖牙窩進路:1%利多卡因腎上腺素溶液做尖牙窩粘膜下浸潤麻醉。手術者站在或坐在病人的右側,用左手拇指翻開病人的上唇,左手示指摸到眶下緣,以免損傷眶下神經。將上颌窦套管穿刺針用旋轉力經尖牙窩刺入上颌窦,拔出穿刺針,保留套管。
(3)將0°、30°和70°內鏡依次經套管插入上領窦內,旋轉鏡面即可看清上颌窦各壁及自然開口。
如遇出血影響觀察,可用腎上腺素棉片在造口處壓迫止血,或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及棉片壓迫,一般出血很少,不會影響觀察。若窦內有新生物,可以使用內鏡活檢鉗取材,並仔細觀察腫物外觀,最好同時照像或同步打印照片。如果窦內已被腫物填滿,取活檢後可停止檢查。若有膿性分泌物應吸取送細菌學檢查及抗生素敏感試驗。
以上是對上颌窦內鏡檢查術的適應症和檢查方法的簡要的介紹。由於內鏡檢查法上述的優點,所以在鼻腔、鼻窦和上颌窦的檢查中,這種方法會被優先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