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首頁
耳部常見疾病 鼻部常見疾病 咽喉部常見疾病 耳鼻喉健康經驗知識 耳鼻喉健康問答 耳鼻喉百科知識
 五官耳鼻喉網 >> 耳部常見疾病 >> 中耳炎 >> 關於中耳炎 >> 不同類型的化膿性中耳炎如何治療

不同類型的化膿性中耳炎如何治療

  不同類型的化膿性中耳炎如何治療

  一、急性化膿性中耳炎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是指原來並沒有過化膿性中耳炎的疾病,而最近出現的中耳急性化膿性炎症。病程在二個月以內。在早期,主要是耳痛、發熱、頭痛、耳內流膿量多,並影響聽力。檢查有鼓膜顯著充血,若已經穿孔,則有膿液外流。

  二、慢性化膿性中耳炎

  1、單純性化膿性中耳炎(無骨質破壞、無聽小骨破壞、無膽脂瘤。鼓膜穿孔較小或中等,分泌物無氣味,聽力減退輕度):以局部治療為主(洗耳、滴藥或滴藥),感冒加重後,可以考慮內服消炎藥物。待炎症消除,至少停止流膿三個月,經過檢查鼓室干燥,咽鼓管功能正常,鼻腔無明顯疾病,可以行鼓膜修補手術,從而得以全愈,不再流膿,聽力恢復基本正常。

  2、有聽小骨破壞的中耳炎(復雜型中耳炎、也稱骨瘍型中耳炎):一般為鼓膜大穿孔,或並發鼓室肉芽、息肉。消炎治療同上述,或簡易手術摘除肉芽、息肉。待炎症消除,至少停止流膿三個月,經過檢查鼓室干燥,咽鼓管功能正常,鼻腔無明顯疾病,可以行聽力重建手術,使聽力有較好恢復(一般難以完全恢復正常聽力);並使炎症不再發作。

  局部用藥治療方法:

  (1)洗耳法:用3%雙氧水清洗外耳道(用棉纖醮雙氧水),以清除膿液。急性化膿性中耳炎,每天3-5次;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每天1-3次。

  (2)滴耳法:可以使用西藥消炎藥,或中藥消炎藥。也可以自制中藥消炎藥。

  (3)吹耳法:應當由醫生操作,不可由病人自己操作,否則吹入的藥粉太多,堵塞了外耳道或鼓膜穿孔處,反而造成膿液引流不暢,加重病情。所用藥物,根據個人經驗,以氯霉素9份,加冰片1份的比例配制,研粉,用噴粉器吹入最佳。效果較滴耳藥物的效果更佳。

  (4)其他治療:如果外耳道有息肉,或鼓室有息肉、肉芽,應當清除提,可以使用鉗子咬去,或用中藥燥濕收斂的藥物吹入均可(枯礬雄黃各10g輕粉2g。制用法:上三味,研粉,過100目篩,裝瓶備用。先洗淨外耳道及鼓室內膿液後,用噴粉器吹入一薄層。)

  鑒別診斷問題:

  慢性化膿性中耳炎需要與以下疾病鑒別。

  1、慢性肉芽性鼓膜炎:病程長短不定,耳內經常性少量粘膿膿,或時有加重;檢查見鼓膜緊張部有肉芽組織如細顆粒狀,亦可侵及鼓膜緊張部,鼓膜無穿孔,颞骨CT未鼓室、窦窦及扡突正常。

  2、中耳癌:好發於中年以上患者,有慢性膿耳長期流膿史,近期出現血性分泌物,可伴耳痛,甚至出現面癱、劇烈耳痛、頭痛、耳聾加重、頭暈。鼓室或耳道可見新生物,易出血;颞骨CT提示中耳乳突骨質破壞,病理切片確診。

  3、結核性中耳炎:病程長,多有肺結核或身體其他部位結核病史,有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病史,聽力損害較重,伴面癱,耳內膿液稀薄,檢查見鼓室黏膜有肉芽,蒼白水腫狀,常規局部治療無效,X線檢查有骨質破壞,病理切片確診。

  關於如何預防中耳炎的問題

  一、已經有了化膿性中耳炎的情況下,如何預防中耳炎的復發?

  1、不要讓耳孔內進入水液。如洗頭、游泳時,應注意,勿使污水入耳。如果進入了水液,應盡早用干淨的棉纖伸進去攪干。或將頭偏向同側,以同側足跟蹬地,水液自動流出。

  2、預防感冒。一旦感冒,中耳炎就容易復發。

  3、適當忌口。有些人對進食了某些食物後,就容易引起中耳炎的復發。對此,應當積累個人的經驗,注意避免進食此類食物。這些食物主要的有:海鮮類、筍子、臘味食品,等等。各人的情況不同,對同一食物,有些人進食後可能引起問題,但其他人卻不一定引起問題。

  二、未發生中耳炎的人,如何預防中耳炎的發生?

  主要是預防感冒。

  另外,感冒後鼻腔有涕時,注意擤涕方法,不要強行擤涕,將分泌物擠入到咽鼓管。正確的擤涕方法是:交替將左右鼻翼壓向鼻中隔,不要用手捏緊雙側鼻孔同時擤涕,以免增加鼻、咽部壓力,不讓鼻腔或鼻咽部的感染因子進入咽鼓管;嬰幼兒感冒後,家長應該用干淨手帕或餐巾紙幫助其輕輕地揩去鼻涕等分泌物,最好是用吸涕器吸出,或監護人(無傳染病者,先潄口干淨)用嘴將其鼻涕輕輕地吸出(一側一側地吸,勿兩側同時吸,將吸出物吐掉並潄口),以防止鼻涕倒流進入耳內。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大家都在看
中耳炎治療方法有哪些

中耳炎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一、藥物治療:藥物治療是比較常見的一種治療中耳炎疾病的方法,通過合理用藥,

中耳炎患者飲食治療好方法多吃四種蔬菜

   中耳炎是很常見的耳部疾病之一,生活中很多人都被這種疾病而困擾著。一旦患上中耳炎後,往往讓患者苦不

鼻炎問答 咽喉炎問答 鼻窦炎問答 耳鳴問答 耳鼻喉治療 耳鼻喉護理保健
Copyright © 五官耳鼻喉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