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聲音大,叫他不回應、電視聲音開得大,還經常抓耳撓腮,對於這樣的行為,不少家長都誤認為是孩子調皮或逆反心理在作怪。殊不知,卻是耳朵出了問題。統計顯示,我國新生兒中先天性雙耳聾發生率達0.1%—0.3%,也就是說每1000個新生兒中就是1—3個聾兒,並且隨著生長發育,耳聾的發病率還會逐漸升高,其中中耳炎、外傷、耳毒性藥物及腦膜炎等是導致後天兒童聽力缺失的主要原因。
幼兒園裡
20%孩子聽力“有問題”
4歲的小潔在這學期組織的體檢中,她的聽力篩查未通過,她媽媽很疑惑,平時喊女兒都應得很快,也沒聽說過耳朵疼,掏她耳朵裡也沒有耳屎堵塞,怎麼就聽力篩查不合格?
每個學期,他們都會到南寧市的大部分幼兒園為小朋友們檢查視力和聽力情況,據近幾年的數據統計,約有20%的孩子聽力篩查未能通過,其中大部分經過復查,被診斷為“分泌性中耳炎”,需要藥物治療,有的甚至需要手術。對此,大部分家長都很疑惑,我家孩子聽力很好,平時交流沒有發現聽力有問題,平時耳朵也沒有進水也沒有喊過耳朵疼,怎麼會患這個病呢?
中耳炎分有兩種:一種是有耳痛的急性中耳炎,另一種是沒有明顯症狀的分泌性中耳炎,小朋友患的基本上都是後者。據國外研究資料表明,中耳炎的發病率,在年齡小於1歲者,約有80%至少患過一次中耳炎;年齡小於2歲者,約有90%至少患過一次中耳炎;而年齡小於6歲者,100%患兒至少患過一次中耳炎。“這種中耳炎症狀不明顯,有些孩子即便挨到中等程度的聽力缺失,自己和家長依然渾然不知。”瞿博士如是說。
不及時治療或導致聽力受損
分泌性中耳炎表現為中耳腔內出現液體,沒有發熱、耳痛、耳流膿症狀。中耳腔內的液體像水一樣稀薄,顏色通常有點淡黃。如果患病時間長,液體也可能會變得非常黏稠,像膠水一樣。“70%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會自愈,但是也有10%的人會持續發生或反復發生,最終只能通過手術治療。”專家說,分泌性中耳炎通常並沒有什麼外部症狀,通常只是在醫院檢查其他疾病或者查體時,才偶爾發現患有分泌性中耳炎。但家長如果發現孩子在聽力方面有細微的問題或有分泌性中耳炎的高危因素:如鼻塞、打鼾、腺樣體肥大、經常感冒等,最好到耳鼻咽喉專科就診排除“分泌性中耳炎”這個隱形的聽力殺手。
“小兒急性中耳炎如果得不到及時治療,危害可能很嚴重。”分泌性中耳炎是小兒常見的致聾原因。若不及時診治,中耳腔積液中的水分被吸收而變得黏稠,會使內陷的耳膜粘連固定,嚴重者中耳的聽骨也會粘連固定,出現漸進性耳聾。此外,由於中耳與顱腦相連,因此中耳炎還可能會引發腦膿腫、腦膜炎等病症,甚至危及生命。另外,如果小兒時期的中耳炎未規范徹底治療,成人後極可能再次引發中耳炎,導致聽力下降,甚至反復感染、耳膜穿孔等。
其主要病因有:(1)膽脂瘤型中耳炎。膽脂瘤對耳周圍顱骨骨壁的壓迫破壞,炎症沿破壞處向周圍擴散。(
生活中長期流鼻涕小心中耳炎小兒長期流鼻涕引發中耳炎的原因 專家解釋到:耳可以分為內、中、外三個部分,中耳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