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疾病的出現,不是特別了解的人們,往往會出現一些誤區,這不是一項普通的感冒症狀,當患者出現鼻塞症狀是,不能夠用普通感冒治療的方法進行診治。這種方法只會加重中耳炎疾病反復發作的現象,那麼,面對中耳炎疾病有哪些治療誤區呢?
哪些認識誤區會影響中耳炎的治療?專家指出有以下幾種誤區:
一、從耳朵痛不痛,流不流濃判斷是不是患有中耳炎
不少人自感耳朵不痛不癢,也不流膿就不是中耳炎,但卻常常聽不見人說話,看電視時聲音開得老大、老吵,卻還嫌聽不清楚,而且反應遲鈍。其實,這也是中耳炎的表現之一,即聽力減退。其實,並非所有中耳炎都有耳痛和耳道流膿症狀。比如分泌性中耳炎,一般無耳道流膿症狀,也較少出現耳痛,經常只有耳悶、聽力下降等表現,所以常被漏診、誤診。
二、濫用滴耳液和抗生素
很多人以為耳道出水、流膿就一定是中耳炎,常常自行購買滴耳藥水或抗生素使用,結果越治越糟。其實,引起耳道出水、流膿的原因有很多。除中耳炎外,不少耳科疾病也有“出水”症狀。比如外耳道炎,有時可表現為耳道“出水”,如果伴有細菌感染,還會流膿。治療這些不同的耳科疾病所用的藥物是有差別的,有時甚至是療效相反的;而且治療中耳炎的方法有很多,並非滴滴耳藥水、吃吃抗生素那麼簡單。>>>推薦閱讀:患上慢性中耳炎為何要及早進行治療
三、中耳炎反反復復、治不斷根
很多人誤以為中耳炎反反復復、無法根治,常常不願配合醫生接受規范治療,導致中耳炎病情愈加嚴重。其實,部分中耳炎是可以根治的。中耳炎反復發作、遷延不愈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藥物治療不能徹底清除耳道炎性病灶,而且鼓膜未修復導致中耳鼓室進水、繼發了炎症。
中耳炎的治療過程中誤入誤區
1、喂奶時,最好讓寶寶采取半坐位
正確的喂奶姿勢是:如果是坐著喂奶,應將寶寶斜抱在懷中,讓寶寶呈半坐位,寶寶上半身靠著的那一條腿可以用小凳子墊高些;如果是側躺著喂奶,媽媽要用手臂將寶寶的上身和頭部支起,以取得一個最適宜的角度。
2、給寶寶清理耳垢需要去醫院
前面我們說道,如果耳垢比較少的話,不需要清理。但是,如果耳垢已經比較多了,形成了團狀,像個塞子一樣塞在耳朵裡面,就需要帶寶寶到醫院,請醫生幫助清理。
3、呼吸道感染後,詢問寶寶是否有耳部不適
當孩子患呼吸道感染時,致病菌非常容易通過咽鼓管進入到中耳,引起中耳炎。不過,這種急性中耳炎一般是在感冒以後7~10天才會發作,因此很容易被父母忽視。在寶寶呼吸道感染的症狀已經消失後,父母還需要關注寶寶是否表現出中耳炎的症狀。另外,積極預防感冒或者盡可能縮短感冒周期是避免兒童患中耳炎的最佳措施。
溫馨提示,許多人們當耳朵出現雜音的時候,就會嫌聽不清聲音,並且會有反應遲鈍的現象,這個時候要及時注意,檢查是否出現了中耳炎疾病,一旦出現漏診或者是誤診的現象,往往會促使中耳炎反復發作,情況會變得更加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