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病名
急喉喑,喉痺,鎖喉風。
定義及釋義
急性喉炎為喉部粘膜彌漫性炎症,主要臨床特征為急性起病,發熱、聲嘶、犬吠樣咳嗽及吸氣性呼吸困難。一般白天症狀較輕,夜間加重,若不及時治療,可因吸氣困難,窒息死亡。
急性喉炎以聲嘶不揚,乃至失音,吸氣性喉鳴,犬吠樣咳嗽為主要臨床特征。
病 因
西醫病因
主要由細菌、病毒感染所致。
流行病學
冬春二季發病較多。
常見於1~3歲幼兒。
發病機理
本病大都為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或細菌感染的一部分,有時在麻疹、流感或其他急性傳染病的病程中並發。由於小兒喉腔狹小,軟骨柔軟,粘膜內血管及淋巴管豐富,粘膜下組織疏松,易引起充血水腫,且咳嗽功能不強,不易排出喉及氣管內分泌物,炎症時輕度腫脹即出現喉梗阻。
病機探微
中醫學認為,本病的發生是由於外邪由口鼻而入,客於肺髒,壅塞肺氣,肺失宣暢,肺金不清,聲門開合不利,加之喉為肺之門戶,受邪首當其沖,邪毒滯於咽喉,阻塞脈絡而致喉喑。病位在肺,為衛氣之病。中醫對本病的治療,根據邪之寒熱不同,或疏風散寒,或辛涼解表,或清熱化痰,總以利喉開音為治療總則。
診 斷
中醫診斷
辨 證:
急喉喑之證,為卒發新病,一般為實證。初起多為風寒、風熱證,由於小兒為純陽之體,感邪之後極易入裡化熱,故可發展為實熱或痰熱證,亦有風、熱、痰三者兼見者。臨床需分清寒熱,審定表裡。
1.風寒襲肺
主證:聲音嘶啞,甚至語音不出,或卒然失音,惡寒發熱,鼻塞,流清涕,咳嗽咽癢,舌苔薄白,脈浮緊。
分析:本證多由於風寒襲肺,壅塞咽喉而致。風寒客於喉竅,會厭開合不利,故見聲音嘶啞,語音不出。風寒在表,故見惡寒發熱,鼻塞流涕。風寒襲肺,肺氣失宣,故見咳嗽咽癢。
2.風熱犯肺
主證:聲音粗糙,嘶啞,咽喉干燥,疼痛,發熱重,惡寒輕,咳嗽,舌邊尖紅,苔薄黃, 脈浮數。
分析:本證多由於風熱犯肺,客於咽喉而致。風熱外襲,上灼肺金,肺失清肅,故見聲音粗糙,嘶啞。風熱上攻咽喉,結於喉竅,熱灼津液,故見咽喉干燥疼痛。
3.痰熱壅盛
主證:聲嘶,咽痛,口干不飲,咳嗽,痰黃粘稠,身熱,便秘。舌紅,苔黃,脈數。
分析:本證多由於痰熱互結,壅滯喉竅而致。外邪入裡化熱,灼津為痰,痰阻氣道,故見咳嗽,有痰。痰熱互結,壅於喉竅,聲門開合不利,故見聲音嘶啞。
西醫診斷
病 史:幼兒多見,起病急。
症 狀:可有不同程度的發熱、聲嘶、犬吠樣咳嗽及吸氣性喉鳴,白天症狀較輕,入睡後因喉部肌肉松弛,分泌物阻塞,致夜間症狀加重。
體 征:
1.幼兒多見,起病急。
2.可有不同程度的發熱、聲嘶、犬吠樣咳嗽及吸氣性喉鳴。
3.咽喉部充血,假聲帶腫脹,聲門下粘膜呈梭形腫脹。
4.白天症狀較輕,入睡後因喉部肌肉松弛,分泌物阻塞,致夜間症狀加重。
5.喉梗阻分為以下4度:
Ⅰ度:安靜時如正常人,只在活動後才出現吸氣性喉鳴及呼吸困難。肺呼吸音清晰,心率無改變。
Ⅱ度:安靜時也出現喉鳴及吸氣性呼吸困難,肺部聽診可聞喉傳導音或管狀呼吸音,心率較快。
Ⅲ度:除有Ⅱ度喉梗阻的症狀外,患者因缺氧而出現煩躁不安,口唇發绀,恐懼及出汗。肺部聽診呼吸音明顯減低,心音低鈍,心率加快。
Ⅳ度:經過呼吸困難的掙扎後,漸呈衰竭、昏睡狀態。由於無力呼吸,表現暫時安靜,三凹征也不明顯,但面色蒼白發灰。肺部聽診呼吸音幾全消失,僅有氣管傳導音,心音鈍弱,心率或快或慢,不規則。
體 檢:咽喉部充血,假聲帶腫脹,聲門下粘膜呈梭形腫脹。根據病變的程度有時可出現喉鳴及吸氣性呼吸困難,肺部聽診可聞喉傳導音或管狀呼吸音。
實驗室診斷:
1.血象:細菌性感染時白細胞總數大多增高,中性粒細胞百分數可較高,核左移,重症感染時可出現中毒顆粒。病毒性感染時白細胞總數正常或偏低。 2.中性粒細胞鹼性磷酸酶檢測:細菌性感染時陽性率及積分值增高;病毒性感染時陽性率及積分值偏低。
鑒別診斷
1.急性喉氣管支氣管炎:是喉部、氣管及支氣管的急性彌漫性炎症。臨床表現有聲嘶、犬吠樣咳嗽及吸氣性喉鳴,由於氣管及支氣管內滲出物多且粘稠,不易咳出,中毒症狀較重。肺部聽診有干羅音,胸部X線檢查可見支氣管炎表現。
2.支氣管異物:有食異物史,突然嗆咳。可出現一側肺不張或肺氣腫的體征。病程遷延。胸部X線可顯示患側有阻塞性肺氣腫或肺不張,吸氣時縱隔向患側擺動。
並發症
易並發喉梗阻。
治 療
中醫治療
治法與方藥:
本病的治療重在利喉開音。風寒所致者,采用疏風散寒法,風熱所致者,采用辛涼解表法。痰熱內蘊者,需采用清熱解毒化痰之法。
一、辯證選方
1.風寒襲肺治法:疏風散寒,宣肺開音。
方藥:六味湯加減。桔梗、杏仁、蟬衣各10g,荊芥、防風各6g,生甘草3g。頭痛明顯加白芷、菊花;咳嗽重加前胡、百部;痰多加陳皮、半夏。
2.風熱犯:治法:疏風清熱,宣肺利喉。
方藥:銀翹散加減。銀花、連翹、黃芩各12g,薄荷、蟬蛻、浙貝各10g,射干、甘草各6g。頭痛加白芷、菊花;咽喉腫痛加牛蒡子;聲音嘶啞加馬勃、金果榄。
3.痰熱壅盛:治法:清熱解毒,化痰利喉。
方藥:清咽利膈湯加減。連翹、黃芩、紅花、牛蒡子、元參各10g,栀子、荊芥各6g,薄荷、甘草各3g。聲音嘶啞加蟬蛻、胖大海;痰多加天竺黃、橘紅;高熱不退加生石膏、知母。
二、專方驗方
1.月礬散:月石15g,白礬5g,朱砂3g,生石膏15g,貝母15g,六神丸250粒。共研細面,每包0.6g。每服1~2包,日服2~3次。適用於本病屬肺熱者。
2.金燈山根湯:天竺黃6g,馬勃3g,山豆根10g,甘中黃 (包)3g。水煎服,日1劑。適用於本病屬痰熱壅盛者。
3.清喉飲:桔梗10g,生草6g,蟬衣10g,元參10g,青黛6g,赤芍6g,浙貝10g。水煎服,每日1劑,分2~3次服。適用於本病屬風熱犯肺者。
4.咳痰安:款冬花5g,川貝母9g,肥知母6g,麥冬9g,元參9g,天冬9g,野百合9g,甘草3g,丹皮5g,馬兜鈴5g,杷葉6g,北沙參9g。共研末,煉蜜為丸,每丸重1.6g。每服1~3丸,日服2次。適用於本病恢復期。
三.其他治療
1.霧化吸入:清開靈10ml加等量注射用水霧化吸入,每次30分鐘,每日2次。
2.噴喉:雙料喉風散、錫類散、冰硼散、西瓜霜,任選其中一種,噴於咽喉部,每日3~5次。
中藥:
1.金嗓開音丸:具有疏風清熱、解毒利咽的功效。適用於本病初期風熱所致者,1~3歲每服1/3丸,3~6歲每服1/2丸,6~9歲每服1丸,日服2次。
2.清膈丸:具有清熱消腫,利咽止痛的功效。適用於本病屬痰熱互結者。1~3歲每服1/3丸,3~6歲每服1/2丸,6~9歲每服1丸,日服2次。
3.利咽解毒沖劑:具有清熱解毒,清肺利咽的功效。適用於本病屬痰熱壅盛者。1~3歲每服1/3包,3~6歲每服1/2包,6~9歲每服1包,日服2次。
4.壬水金丹:具有清熱利咽,生津止渴的功效。適用於本病屬肺胃熱盛者。1~3歲每服1/3丸,3~6歲每服1/2丸,6~9歲每服1丸,日服2次。
5.喉症丸: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適用於急性喉炎各型。3~6歲每服3~5粒.7~9歲每服5~8粒,9~12歲每服9~10粒,日服3次。
針灸:
(一)取合谷、少商、尺澤、商陽穴,以毫針刺,用瀉法,每日1~2次。較大兒童可以三稜針刺少商、商陽兩穴,使之出血少許。
(二)貼敷:朱砂、冰片、輕粉各等量,共研細粉,取獨頭蒜1個,搗爛如泥,與藥粉(3g)混勻成糊狀,敷於合谷穴,一晝夜取下。
西醫治療
一、一般治療
1.高熱者應用物理或藥物降溫。飲食應易消化,多飲水,必要時靜脈輸液,呼吸困難者給子吸氧。
2.煩躁不安者應用鎮靜劑,異丙嗪每次1mg/kg肌注,或口服10%水合氯醛每次0.5ml/kg。
3.霧化吸入,配方為:生理鹽水5Oml加蒸餾水5Oml,α糜蛋白酶5mg,慶大霉素4萬u,地塞米松2mg。
二、抗生素療法
常用青霉素或紅霉素等。輕症患者用一種抗生素即可,病情嚴重者可用2種以上抗生素。
三、腎上腺皮質激素療法
Ⅰ度喉梗阻可用潑尼松每次1mg/kg,每6小時口服1次,呼吸困難緩解後即可停藥。具有Ⅱ度或Ⅲ度喉梗阻者,靜脈點滴氫化可的松每日5~1Omg/kg,或地塞米松每日0.2~0.5mg/kg。
四、直接喉鏡吸痰
Ⅲ度喉梗阻者,可在直接喉鏡下吸出喉部或氣管內分泌物。吸痰後,應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必要時行氣管切開術。
五、氣管切開術
Ⅳ度呼吸困難或Ⅲ度呼吸困難經治療無效者,應立即行氣管切開術。
歷史考證
中醫學對本病有較詳細的論述,《醫學綱目》雲:“蓋病喉痺者,必兼咽嗌痛”。《外科大成》亦指出:“緊喉,其發暴,咽喉腫痛,痰涎壅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