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首頁
耳部常見疾病 鼻部常見疾病 咽喉部常見疾病 耳鼻喉健康經驗知識 耳鼻喉健康問答 耳鼻喉百科知識
 五官耳鼻喉網 >> 咽喉部常見疾病 >> 喉炎 >> 喉炎基本常識 >> 潘高壽百年品牌歷史介紹

潘高壽百年品牌歷史介紹

創業初期

清光緒年間(公元1890年),廣東開平人氏潘百世、潘應世兄弟在廣州高第街設藥鋪,店號“長春洞”。長春洞是前店後場式的藥鋪,前店賣藥,後場制丸,雇工10余人,進行作坊式生產。潘氏兄弟於上世紀20年代初先後去世。藥鋪由潘百世之子潘逸流、潘應世之子潘楚持共同經營。沒多久潘逸流、潘楚持又相繼離去,轉營他業。藥鋪由潘百世的四子潘郁生出任司理,潘郁生剛接手經營,就爆發了廣州起義。長春洞藥鋪毀於戰火。潘氏改在西關十三行路豆欄上街設店,重新營業。辛亥革命後,西醫逐漸為人們所接受。這對於傳統中成藥的一統天下無疑是一大沖擊,那些藥效平平的中成藥鋪就更是慘淡經營,長春洞潘高壽蠟丸營業額因此一落千丈。潘郁生意識到再獨沽一味蠟丸業難於持久經營,於是決意另辟路徑,著手創制新藥,復興祖業。潘郁生看到南方氣候炎熱多雨,且多乍暖乍寒天氣,人們容易患傷風咳嗽,但市面銷售的枇杷露多是獨味單方,治咳療效不顯著,於是他將具有潤肺鎮咳作用的川貝母和有祛痰作用的桔梗與枇杷葉一起熬煉,為消除病人怕吃苦藥的心理,還在藥液中加上香料和糖漿,將湯劑改為糖漿劑,為使該劑耐久存放,又吸取了西藥制劑方法,加進了苯甲酸等作防腐劑。新藥制成後,定名為“潘高壽川貝枇杷露”。

潘郁生為擴大宣傳,以父親潘百世的真像和自己的畫像為商標,並特意在自己的像旁注明潘四俶創制(潘郁生又名潘四俶),印成精致的包裝盒,使人容易辨認。潘還通過報章廣作宣傳,到處貼街招,還經常寫些奇文怪論在報上發表,引起社會人士注意。使潘高壽川貝枇杷露名聲鵲起。幾年間便成為家喻戶曉的治咳藥,並行銷省港澳以及台灣等地。

隨著潘高壽川貝枇杷露走俏,1929年,潘郁生正式樹起潘高壽藥行招牌,專營枇杷露,長春洞仍然以經營蠟丸業為主。

由於潘高壽川貝枇杷露暢銷,不少藥鋪也紛紛仿制,為此,潘郁生曾在香港與誠濟堂打了一場官司。事情的起因是誠濟堂在香港的各大報紙上賣川貝枇杷露廣告,潘郁生一向以創制川批杷露自居,見此情況,十分氣憤,於是以“一二三四五六七,忠孝仁愛禮義廉”為題,在報章上撰文嘲笑誠濟堂“忘八”(王八)“無恥”,其川貝露是冒牌貨。誠濟堂的人見到文章後,到法院告潘郁生,因為誠濟堂的川貝枇杷露在香港政府中有注冊,故此法院判潘郁生以影射他人冒牌而敗訴。於是潘郁生又在川貝枇把露的包裝盒上印上“勸人莫冒潘高壽,留些善果子孫收”以洩憤。

抗戰時期

日本侵華,廣州淪陷,長春洞被迫歇業,潘郁生父子分別逃到香港、韶關等地,繼續經營川貝枇杷露。抗戰勝利後,因長春洞藥鋪被洗劫一空,族人無力集資復業,於是由潘郁生獨資經營,以潘高壽藥行取代長春洞,並淘汰祖業經營的蠟丸,專營川貝枇杷露,又在杉木欄路開新店鋪以擴大生產。1948—1949年間,潘高壽藥行發展到鼎盛時期,潘郁生除在香港設廠外,還在台灣、澳門設點經營。

潘高壽藥行一直采用傳統方式生產:煮藥是鐵鍋木柴、土爐明火,像民間“煲涼茶”一樣。濃縮藥液和煮糖也是用明火煎熬,木棍攪拌。由於怕配方洩露,所以調配藥液往往是老板親自動手,或者叫自己的親戚做配藥,這樣就限制了生產的發展。直到公私合營前,潘高壽藥行仍是作坊式生產,雇工亦不到30人。

合營時期

1956年實行公私合營,潘高壽藥行與生產止咳枇杷露、止痛散、濟眾水的大同成藥社和生產白蘿仙咳水及丹杜蓮皮膚水的中華成藥社合並,組成“公私合營潘高壽聯合制藥廠”。生產以各合並廠原有的止咳糖漿為主,將川貝枇杷露作為主體產品,保持了原“潘高壽”的傳統特色,其它外用藥則調出劃歸其他廠生產。

合營以後,企業進行了擴產、改建。企業的規模擴大了,生產得到一定的發展。1959年,潘高壽藥廠的一個重要產品“鐵破湯”問世。這種對肺病有一定療效的藥物,本是一種有前途的產品,由於片面追求產值,造成質量下降而被有關部門勒令停產。同年10月23日深夜,藥廠旁的一家木屐工場失火,火勢很快漫延到潘高壽藥廠,一夜之間將廠房毀為平地。火災後,工人們一方面代農林藥廠包裝“肥豬萊”進行生產自救,另一方面物色地點重建工廠。後來在大同路同安裡找到一塊空地,用竹竿撐起幾塊油布,擺開了盆盆罐罐,生產起農藥“DDT”。經過一段艱苦時期,積累了一定資金和生產資料,因陋就簡地蓋起了簡易工場,砌起了爐灶,架起了鐵鍋,便成了煮糖間。到1960年底,潘高壽藥廠才恢復傳統產品“川貝枇杷露”的生產。經過幾年的艱苦奮斗,潘高壽藥廠恢復了生機,生產直線上升。1961年,川貝枇杷露榮獲市“一等名牌產品”稱號;“紅中牌”白蘿仙止咳露和“祟業牌”小兒咳糖漿同獲“二等名牌產品”稱號。潘高壽的產品再度揚名,暢銷各地。

1964年,潘高壽藥廠劃入廣州市化工局屬下的中藥總廠。工廠的產、供、銷由中藥總廠統一計劃安排。翌年4月,將位於和平西路的星群藥廠的中藥提煉車間並入潘高壽,調整後,使潘高壽藥廠從窩棚戶中擺脫出來,規模進一步擴大。

“文化大革命”期間,取消了原廠名,改為“廣州中藥七廠”,且一度命名為“中藥七連”。1974年中藥總廠撤銷,並入市醫藥工業公司。直到1981年才恢復廣州潘高壽藥廠名。

改革開放以後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潘高壽藥廠生產有了飛躍的發展。制藥車間大樓落成投產後,先後兩次改造鍋爐,徹底改變過去土爐明火式制藥生產,代之以蒸汽加熱煉制,大大減輕勞動強度,改善了工作環境,提高了生產效率;還改革了原酊水糖漿灌裝機,使之達到了半自動化,提高了分裝的工作效率。同時根據生產情況,調整了廠房布局和生產設備。

隨著形勢的發展,被同行喻為“獨抱琵琶”的潘高壽藥廠,因為長期生產單一酊水糖漿制劑川貝枇杷露,在廠家林立、同類產品激烈競爭的市場上,曾一度產品滯消,“琵琶斷弦”,陷入困境。

通過認真的探究,“潘高壽”人找到醫治“斷弦”症結的良方,就是以重點開發治咳藥物系列為主,同時多品種、多劑型地發展其它治療藥物。針對小孩、老人等不同對象,熱咳、寒咳等不同症狀,高低等不同檔次,從單一產品向治咳藥物系列方向發展,先後推出了全國首創的驅風鎮咳、除痰散結的蛇膽川貝液和潤肺止咳、祛痰定喘的蛇膽川貝枇杷膏。同時又研制出鼻咽清毒劑、升血調元湯、炎熱清等新產品,僅用幾年時間,便開發了20多個新產品,不但發揚了精制治咳藥的傳統,而且發展到生產治療膽囊炎、肝炎和腎炎等多種疾病的藥品,使產品結構向著多元化發展。

在積極開發新產品的同時,對於老牌產品川貝枇杷露,亦在組方上研究改進,使藥料的配伍上更趨合理,工藝上亦不斷改進。針對川貝的特性,將傳統的水煮法改為酒提的方法,制成川貝流浸膏,使有效成份充分釋出,然後以半制品的形式加入藥液,使治咳療效更加顯著。川貝枇杷露之所以歷久不衰,原因就在於配方和工藝上日臻完善。潘高壽藥廠還不斷引進新技術、新設備,大力改造和擴建生產場地,從昔日手工業作坊式生產變為現代化大生產企業。

經過幾年的艱苦拼搏,潘高壽藥廠從一個年產值在五六百萬,利潤在六七十萬間徘徊的企業,一躍成為廣州市中成藥行業中第一個利潤超千萬的“富戶”,成為廣東省的重點盈利單位,並榮獲廣東省醫藥行業先進集體、廣州市先進集體和廣州市文明單位稱號。目前潘高壽已發展為中國中藥工業企業50強之列。產品結構向著多元化發展,現生產有糖漿、煎膏、膠囊、顆粒、合劑等五大劑型,100多個品種,產品暢銷海內外。

名人情系潘高壽——大師稱頌 口碑相傳

德高望重程思遠 欣然命筆留墨寶:1991年,程老欣然命筆寫下了對潘高壽蜜煉川貝枇杷膏療效的感受:“前年在深圳偶感風寒,久咳不愈,後來幸虧服用了潘高壽蜜煉川貝枇杷膏。”

藝術家結緣潘高壽 郭蘭英欣然當團長:1986年,郭蘭英南下番禺創辦了郭蘭英藝術學校。因潤嗓潤肺的潘高壽蛇膽川貝枇杷膏與潘高壽結緣。在了解到潘高壽有眾多文藝愛好者後,欣然為潘高壽開班授課,促成了潘高壽企業文化藝術團的成立,親任名譽團長兼藝術指導,與潘高壽結下不解之緣。

一代宗師遇頑疾 啟功情系潘高壽:1992年春,著名書法家、北師大教授啟功先生有感潘高壽蛇膽川貝枇杷膏的療效顯著,專門揮毫為潘高壽題詩一首:“積功累德潘高壽,妙藥靈丹濟世人;保得藝林書畫手,三冬寫遍嶺南春。”

“枇杷膏”京城巧亮相 濟人濟世“攀高壽”:在紀念“宋慶齡基金會”成立10周年的大會上,時任潘高壽企業文化藝術團榮譽團長兼藝術顧問的郭蘭英向在場的人士介紹潘高壽及其系列產品時,來賓稱贊道:“‘潘-高-壽’,這名字起得好呀!‘潘高壽’就是‘盼’高壽。誰不盼高壽啊?哎!我們都來‘攀’高壽吧!”在場人士都不約而同地鼓掌、喝彩。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大家都在看
咽炎有哪些常見類型

慢性咽炎疾病出現在症狀較輕的時候,就會發生肝陽以及灼熱的現象,隨著病情的不斷發展,會逐漸有疼痛感,

咽炎會有哪些危害性呢

很多的朋友會遇到咽炎疾病,對於患者朋友的咽喉方面帶來了極嚴重的侵害,我們應當多去認識咽炎的知識,特

相關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鼻炎問答 咽喉炎問答 鼻窦炎問答 耳鳴問答 耳鼻喉治療 耳鼻喉護理保健
Copyright © 五官耳鼻喉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