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學】
引起本病的病因仍不清楚。現多認為上呼吸道慢性感染、變態反應,是引起鼻息肉的主要原因。
一.慢性感染 Woakes(1885)最早提出篩窦反復感染使粘膜發生壞死性炎症,最終導致篩窦息肉,至今仍有許多人同意這一觀點。因為在感染性炎症過程中釋放出的細菌毒素和炎性介質,可使粘膜內淋巴引流不暢,靜脈瘀血,小血管擴張,滲出增加,粘膜水腫,現時毒素也引起支配血管的神經末梢受損而使血管進一步擴張,加重滲出。長期存在水腫的粘膜,屏障作用減弱,又可產生反復感染性炎性反應,粘膜水腫又進一步加重,最後促使息肉形成。Stierna(1991)最近證實,封閉動物上颌窦窦口,然後向窦內引起致病菌,結果發現窦內粘膜有息肉生成。此外,在某些先天性呼吸粘膜異常(如囊性纖維化、不動纖毛綜合征)所致的反復呼吸道感染病人中,也常有鼻息肉的發生。在這類鼻息肉組織中可見較多嗜中性粒細胞,但臨床觀察應用抗生素治療鼻息肉收效甚微。盡管X線平片顯示鼻息肉病人多有鼻窦粘膜增厚的“鼻窦炎”征象,但鼻窦灌洗液中很少見有膿細胞和細菌(Dawes等1989)。因此認為感染可能促進息肉生長,但不是息肉發生的必備條件。
二.變態反應 Kern和Schenck(1933)基於臨床統計資料分析認為,鼻息肉是變態反應的結果。因為他們發現在哮喘、枯草熱(季節性鼻炎)等呼吸道變態反應性疾病中,鼻息肉有較高的發病率,而在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肺膿腫,支氣管擴張和肺結核)則極少見。後來的許多研究都支持這一觀點,主要根據是:①鼻息肉組織含有高水平組胺(Bumsted,1979;董震1983);②鼻息肉組織內有大量嗜酸細胞浸潤和脫顆粒肥大細胞(Friedman,1989;Drake-Lee等,1984、1987);③鼻肉組織中有IgE生成細胞,息肉液體中IgE水平高於血清(Drakee-Lee,1984);④以特異性變應原激發鼻息肉組織,可使其釋放與IgE介導的變態反應相同的化學介質(Kaliner等,1973);⑤與鼻粘膜相比,鼻息肉組織中花生四烯酸代謝明顯增高,使產生大量白細胞三烯、炎性細胞趨化因子等(Jung,1987)。上述事實提示,鼻粘膜局部發生IgE介導的變態反應,釋放大量的組織胺、白細胞三烯和炎性細胞趨化因子,這些化學介質可使局部血管擴張、滲出增加、組織水腫、腺體增生、嗜酸細胞浸潤,嗜酸細胞又可釋放主要鹼性蛋白(MBP)等細胞毒物質,使小血管壁神經末梢破壞,更有利於小血管擴張,滲出增加。這種發生於局部的變態反應,很難用常規變應原皮膚試驗或血清學試驗查出來,因為特異性IgE主要存在於息肉囊液內(Jones等,1987;Frenkiel等,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