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您是否曾有過這樣的經歷:感冒或鼻炎發作後,鼻子不通氣,去看醫生時,醫生告知您的鼻黏膜充血、水腫厲害,給予藥物治療後,鼻腔內的腫脹才慢慢消退,這才有了重獲呼吸的感覺。但您又是否知道,如果鼻腔內黏膜反復多次受到這樣的刺激,而又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處理時,就會慢慢變得無法復原,最後讓您在不知不覺中長出了鼻息肉。
鼻息肉看似小病 嚴重起來也要命
鼻腔裡長息肉,在醫學上我們稱之為鼻息肉,是臨床上常見的慢性鼻黏膜炎症性疾病,在兒童中也有較高的發病率。由於大多數情況下鼻息肉不會嚴重影響到日常的生活,所以很多人並沒有給予重視,但專家提醒:鼻息肉,也不可忽視!
鼻息肉形成的機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確,但有研究表明,鼻息肉與嗜酸細胞增多、內源性哮喘、阿司匹林耐受不良、囊性纖維化、變應性真菌性鼻窦炎、腺樣體肥大等有關。一般最初發病於窦口鼻道復合體, 並突入鼻腔。主要表現為鼻子不通氣,聞不到味道,說話有鼻音,嚴重一點的可繼發鼻旁窦感染而引起患者頭痛和面神經痛,並可發展成嚴重的骨、眼部和大腦並發症。所以,當發現鼻息肉後,應當及早進行手術治療。
患上鼻息肉該吃藥還是手術?
在治療上,通常是藥物治療與外科手術治療配合使用,在早期的時候通常是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使用全身和局部的皮質類固醇治療,當鼻息肉嚴重影響到鼻呼吸時,手術治療是非常必要的。另外,腺樣體肥大導致的鼻後阻塞是兒童鼻窦炎鼻息肉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之一,兒童腺樣體肥大容易占據鼻後主通氣道,阻塞鼻後部引流,從而導致鼻窦炎加重等,因此對於兒童鼻息肉如果在術前檢查時發現有腺樣體肥大,並且已經堵塞後鼻孔的話,則應在術中也一並切除腺樣體。
由於兒童鼻腔鼻窦的解剖結構與成年人有些不同,手術過程中稍有不慎的話容易損傷篩骨水平板、鼻淚管、眶紙板及視神經等,因此手術過程中應仔細辨認解剖結構,慎重操作,以免誤傷正常部位。內鏡鼻窦外科是鼻外科的一項新技術,它與傳統的手術方法相比,具有視角寬闊、視野清晰、操作准確、手術程序簡化以及創傷小和免除颌面部切口等優點,它不像傳統的手術那樣需要根治性大部或全部刮除窦內黏膜,而是根據病變的程度,在徹底清除病變的基礎上,盡可能保留鼻腔、鼻窦的正常黏膜和結構,形成良好的通氣和引流。術後要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每天堅持鼻腔的自我護理,並謹防鼻出血、視神經損傷、腦脊液鼻漏及框內血腫等並發症。
但是又因為鼻腔周圍有很多骨板圍成的空腔,即鼻窦,有些鼻息肉的形成與這些窦腔內黏膜水腫墜入鼻腔有關,看起來好似鼻息肉的“根”植在了骨縫內,導致這些鼻息肉即便在手術後也有復發的可能。因此,即便手術後,也應及時預防復發的可能,對於有再手術指征時,最好隔半年後才考慮再次手術。
三招幫你將鼻息肉“拒之門外”
那麼,為了避免鼻息肉的痛苦,我們該如何去預防它的發生呢?
一是避免鼻腔黏膜反復水腫。因此要提高身體免疫力,盡量減少感冒發生的次數,對於有過敏性鼻炎的患者,應該要在醫生的指導下及時治療。
二是當出現有鼻息肉後要盡早請耳鼻喉科醫生治療,切勿不予以理會,延誤最佳的治療時機;
三是對於鼻息肉術後的病人,要遵從醫生的指導做好鼻腔護理,並定期做好復查,術後患者如發生感冒後應該及時用藥,以免膿液局部刺激引起了鼻息肉復發,一旦發現小的黏膜水腫時,要及時去除,避免再次大手術。
鼻息肉(nasal polypus)是常見疾病,多見於成年人,好發於中鼻甲游離緣、篩窦、篩泡、篩骨鉤突、半月裂孔
過敏性鼻炎可導致鼻息肉鼻息肉是耳鼻喉科中最常見疾病,發生於鼻腔內的贅生物。中醫稱鼻痔。鼻息肉多因平素嗜食辛辣炙煿厚味,蘊生濕熱;上蒸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