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專家:廣東省婦幼保健院耳鼻喉科主任 麥飛主任醫師
據了解,我國現有聽力障礙的人約有2千多萬,其中7歲以下聽力障礙兒童約10多萬,聽力障礙嚴重影響著這些寶寶日後的生活、學習和工作。
樂樂,1歲多,是一個很可愛的小寶寶,可有誰想到,一個這麼可愛的寶寶,卻遭遇著不幸:當同齡寶寶已經開始依依呀呀學語的時候,樂樂還不會說話,對周圍的聲音也沒有任何反應,這可把爸爸媽媽給急壞了:樂樂不會是聾子吧?當他們聽說廣東省婦幼保健院是廣東省新生兒聽力篩查、聽力學診斷中心,於是便急急忙忙帶他到這裡檢查,經過一些列檢查後,樂樂最後被確診為雙側重度感音神經性耳聾,也就是說樂樂是個聾兒,醫生告訴他們,現在最好的辦法是植入人工耳蝸。在完成術前准備後,樂樂成功接受了保護殘余聽力、保全耳蝸微結構手術,跟樂樂一樣接受這手術的還有一個2歲多的小寶寶。通過人工耳蝸軟電極、超軟電極經耳蝸自然蝸窗無創植入,采用柔手術技巧保護和保全耳蝸微細結構。
目前,這2名小寶寶的術後康復效果都非常好,這種保護殘余聽力的微創人工耳蝸植入,給了像樂樂一樣的聾寶寶一個重建聽力的機會,讓他們能回歸到有聲的世界來。
微創人工耳蝸植入 讓患者重回有聲世界
保護殘余聽力的微創人工耳蝸植入讓重度感音神經性耳聾患者獲得更加完整和高質量的聲音
據廣東省婦幼保健院耳鼻喉科麥飛主任介紹,重度以上感音神經性聾患者的解決方案,第一步是佩戴助聽器,但對於中、低頻較好而高頻較差的患者,雖然在響度感覺上接近正常人,但在言語識別能力的改善上常無法達到滿意的效果。在越來越注重生活品質的今天,這些患者越來越傾向於人工耳蝸植入,以期獲得更加完整和高質量的聲音信息。這部分患者及家長往往因為部分聽力尚好,不希望手術後自然聽力遭到破壞;從手術醫生的角度,不僅要求順利植入電極,更要求是對耳蝸結構 “微損傷,零破壞”,保護殘余聽力的微創人工耳蝸植入術,無疑就滿足了這些需求,為今後更新的治療技術提供更好結構基礎並預留新技術應用的空間。
傳統人工耳蝸植入術是在耳蝸鼓岬人工造口,具有破壞性、手術切口大、創傷大、並發症多等缺點。保護殘余聽力的微創人工耳蝸植入技術相對傳統手術切口小、創傷小、恢復快、痛苦少,是現代醫學外科手術發展的方向之一。國際知名專家教授已就保留殘余聽力的基礎研究、手術技術和術後療效觀察、保留殘余聽力和保全耳蝸微細結構可以獲得更好的聽覺康復效果等方面已經成為共識。保留殘余聽力的人工耳蝸植入技術已經成為國內外人工耳蝸植入科學的主流技術。
麥飛主任說,目前越來越多的人工耳蝸電極的設計都是趨向於微創理念,柔軟甚至超軟的電極設計,都是為了盡可能少的破壞耳蝸結構。這次這兩名小寶寶的手術,就是采用歐洲最先進的軟電極和超軟電極實施的,現在他們的術後康復都達到了預期效果,這標志著我院耳鼻喉科耳顯微外科手術技術邁向了國際國內前沿,這次率先在婦幼醫院系統開展的微創人工耳蝸植入術,也必將幫助更多婦女和兒童聽障患者重建聽力,重返有聲世界。
聾寶寶可早發現,要給新生寶寶做個聽力篩查
新生兒聽力篩查可以早期發現聾寶寶,如果能給予早期干預和康復,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對語言和認知發育的影響,甚至可使語言的發展接近正常兒童。新生兒聽力篩查是一種通過簡單、客觀和快捷的方法,將可能有聽力障礙的新生寶寶篩查出來,並進一步確診和追蹤觀察。新生兒聽力篩查的常用方法有耳聲發射(OAE)和自動聽性腦干反應(AABR),這兩種技術是目前國際公認的,都是無創性的。一般在寶寶睡眠或安靜狀態下,將大小合適的探頭或耳罩放置在寶寶的一側耳朵開始進行測試,做完一側耳朵再做另一側耳朵。按規定,新生兒初篩未通過者,42天內均應進行雙耳復篩,復篩未通過者,出生3個月齡內轉至省級衛生行政部門指定的聽力障礙診治機構接受進一步診斷。廣東省婦幼保健院耳鼻喉科就是經廣東省衛生行政部門嚴格考核後指定的廣東省新生兒聽力篩查、聽力診學診治中心,負責廣東省聽力篩查、診治、康復治療的技術指導、業務培訓以及聾兒後續的手術、康復治療。
因此,做好新生兒聽力篩查是非常重要的,當告知寶寶聽力篩查沒有通過時,家長切不可慌亂陣腳,應該積極配合醫生,做好復篩、轉診和干預治療。
一般認為,神經性耳鳴發病原因多與血管問題、病毒感染導致神經病變、自身免疫問題、腎
人工耳蝸在我國,聽力殘疾居最常見的五種殘疾之首,據2006年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