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針灸法治療耳聾耳鳴
耳鳴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症狀,是在無任何外界刺激時自覺耳中鳴響,或如聞潮聲,聲如蟬鳴,或嗡嗡聲、汽笛聲等,它可為多種疾病所誘發的症狀之一。耳鳴病因往往不清楚,治療上也比較棘手。那麼耳鳴又該如何治療呢?
中醫認為,腎開竅於耳,耳鳴耳聾還與腎精不足有直接關系,耳鳴在臨床上不太好治,就涉及腎精的虛損,因為腎虛不是短時間造成的,也就是說,治療耳鳴應該去補腎精、補元氣,但髒腑的虛損又不是短時間就能補得上來的,中醫有句話叫“虛則難補,實則易瀉”,你得病前消耗、損失了多久,你就要用多長時間去滋補,這個時間就是你的治療時間。
專家解釋,治療上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原則,主穴在局部取聽宮、聽會、翳風,在肢體遠端循經取中渚、俠溪、後溪、偏歷,屬於上下遠近配穴法。聽宮是手太陽與手足少陽經脈的交會穴,又在耳旁,為耳疾要穴。聽會、翳風分別為手足少陽的穴位,二者配合有疏風瀉熱,聰耳開竅的作用。中渚為手少陽三焦經的輸穴,為治療耳鳴耳聾的常用效穴,後溪為手太陽經的輸穴,具有疏風解表、通絡止痛的作用,與中渚相配不但能疏風瀉熱,驅邪開竅,還能疏通頸部和耳部經脈。俠溪為足少陽膽經荥穴,具有很好的疏洩少陽郁熱的作用。至於取偏歷是因為其為手陽明經的絡穴,而手陽明經的絡脈別入耳中。
耳鳴的實證主要由外感風熱邪氣及內生痰熱之毒邪循經上擾,使清竅受邪所致。在治療上諸穴用瀉法,並根據邪氣性質不同隨症加減,風熱加合谷、外關;肝膽火熱加太沖、丘墟;痰火上擾加豐隆、勞宮、陰陵泉,故收效甚捷。耳鳴的虛證主要是由於脾腎虧虛,精氣不足,不能榮養宗脈,清竅失養所致。
治療上除疏通耳部經脈之外,尚需加腎俞、太溪、脾俞、百會、氣海、足三裡等穴,補腎填精、益氣升清、聰耳開竅。另外,與耳相關的經脈大多經過頸項部,頸部經脈受邪或其他原因引起淤阻不通也常會引起耳鳴,故有頸椎病的患者應加刺頸部夾脊穴,疏通局部經氣,改善頸部血液循環,增加耳部血供,使耳部經脈和官竅得到充養,耳鳴之症自然消失。
以上就是對中醫針灸治療耳鳴的方法的介紹,希望耳鳴患者多加注意,及時做好治療。祝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