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科成了高風險科室
近年來重大傷醫案中最多的是耳鼻喉科,河南新鄉二院代文紅醫生被刀刺死亡、北京同仁醫院徐文醫生被砍重傷、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邢志敏教授被刺傷頸部血管、深圳鵬程醫院被砍傷4名醫務人員、溫嶺第一醫院王雲傑醫生被砍致死、齊齊哈爾北鋼醫院孫東濤醫生被毆打致死。為何耳鼻喉科醫生頻繁受害?
耳鼻喉科醫生屢遭個別患者襲擊,其中存在一定的專業原因:耳鼻喉科的疾病,多數情況下不會直接致人死命,這導致了對應的許多治療不具有救人於危難之中的特點,許多人到該科接受治療,是希望減少一些因相關疾病帶來的不適感覺。因此,他們對治療後副反應、並發症的承受能力較低。而耳鼻喉治療的一些副反應,就讓人極不舒服,如空鼻症,它會導致鼻腔濕潤和過濾空氣的功能喪失,使得病人呼吸道始終存於干燥狀態,伴生著不適。這樣的情形,很容易讓病人產生“聾子治成啞巴”的錯覺,招致不滿情緒。
而耳鼻喉科疾病,又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上述氣道干燥問題,可能影響病人的每一次呼吸,讓他們找不到緩沖時機。而一些類似說話聲音怪異、吞咽不痛快的感覺,也會隨時影響病人的日常生活,這些問題極易導致病人的不滿升級。
當然,打量耳鼻喉科醫生的頻繁受害,還須置於醫患沖突頻發的框架中來。眼下,國內患者對醫療效果不滿意時,缺乏一個病人能暢快投訴的機構或渠道,許多醫院解決醫患糾紛的方法就是讓病人去找主診醫生,缺乏基本的勸解措施,將矛盾雙方推到了一個全然沒有裁判的理論台,為過激行為的產生埋下禍根。耳鼻喉科醫生,正是機制不彰的一大受害群體。
耳鼻喉科醫生怎樣避免受傷害?
一次次弑醫血案,引發深思:耳鼻喉科醫生怎樣避免受傷害?下面就讓我們以最為常見的鼻炎為例進行分析。
過敏性鼻炎是以局部表現為主的全身性疾病,噴嚏、清涕、鼻塞、鼻癢,伴眼癢、耳癢和咽癢。鼻腔由於長期過敏炎症刺激和外力作用,使粘膜增生,鼻下甲肥大、鼻息肉生成和鼻中隔彎曲,這些病理改變致鼻腔受阻,通氣不暢,呼吸費力,生活造成極大痛苦,患者長期困擾,伴有煩躁、苦惱、焦慮、甚至憤怒等心理障礙表現,精神處於被激惹狀態。
這時患者到耳鼻喉科就診,醫生實施手術解除阻塞,緩解了通氣,近期效果尚好。關鍵在此節點上,患者認為手術沒事了,醫生認為治療結束了,但是隱患開始了,法律術語叫“案結事未了”,局部症狀雖有改善,全身過敏體質和過敏原沒有解除,就像冬季屋檐下的冰柱被敲掉了,低氣溫會繼續長出冰柱,這就是為什麼術後一段時間再次出現症狀,患者認為鼻炎沒治好,醫生認為治療終結了,結果雙方反復交涉,矛盾加重,沖突升級,傷醫事件發生。
那麼,面對此類鼻炎患者,醫生應該怎麼辦?
首先,耳鼻喉科首診醫生按照新醫學模式,從心理上有效溝通,告知病因、病理、表現,全面治療的必要性,取得患者理解和配合;
二、簽署雙方都有一份的手術知情同意書,載明:術後要避免接觸變應原(塵螨、花粉、寵物、煙霧等),配合使用抗組胺、抗白三烯、鼻內抗膽鹼能藥;鼻用糖皮質激素(伯克納或輔舒良)、免疫療法和中藥。手術只是緩解和減輕症狀,不能治愈;
三、術後請內科和變態反應科會診,進行必要的全身綜合治療;
四、定期復診,給予後續治療。鼻炎需要多學科規范治療,病情控制了,醫患關系融洽了,信息溝通了,誤會消除了,傷醫事件就會避免發生。
在國外,耳鼻喉科的重要性可以排在所有科室裡面的前三名。但在我國,一些醫院將耳鼻喉科作為小科室管理。無論是醫院管理層還是醫務人員,甚至是患者,會出現“耳鼻喉疾病遠遠不如心髒疾病嚴重”的認識誤區。因此,醫院管理層應重視耳鼻喉科的重要性,醫務人員也應重視與患者的溝通交流,全面完善就診服務。
引發中耳炎的病因有以下幾個: 1、感染,過去曾認為分泌性中耳炎,是無菌性炎症。近年來的研究發現中耳積液中,細菌
青少年患鼻窦炎的病因有哪些?青少年患了鼻窦炎會有哪些影響呢? 病因 1、全身抵抗力降低,如過度疲勞、受涼受濕、營養不良、維生素缺乏,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