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首頁
耳部常見疾病 鼻部常見疾病 咽喉部常見疾病 耳鼻喉健康經驗知識 耳鼻喉健康問答 耳鼻喉百科知識
 五官耳鼻喉網 >> 耳部常見疾病 >> 外耳道炎 >> 外耳道炎基本常識 >> 外耳道炎及外耳道真菌病

外耳道炎及外耳道真菌病

    外耳道炎為外耳道皮膚的急性或慢性炎症;真菌感染則稱外耳道真菌病。

    病因及危險因素

    外耳道炎為外耳道皮膚的急性或慢性炎症;為耳鼻咽喉科門診常見病。此病常因外耳道皮膚受外傷,水或分泌物的浸漬,使外耳道皮膚角質層軟化,喪失防護能力,細菌得以侵入。如用不潔物挖耳、污水入耳、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分泌物的浸漬、濫用滴耳藥物等也是致病因素。變態反應體質患者,易使病程遷延,致呈慢性。常見致病菌為白色鏈球菌、金黃色鏈球菌及變形桿菌等。真菌感染則稱外耳道真菌病;其致病真菌以煙色曲霉菌、黑色曲霉菌、白色念珠菌、酵母樣霉菌為多見。

    症狀表現

    急性外耳道炎患者覺耳部刺癢、灼熱感,在颞下颌關節運動財感到耳內疼痛。起初分泌物為稀薄的漿液性分泌物,後漸變粘稅。常因外耳道軟組織腫脹及分泌物堵塞而影響聽力。慢性者常訴有局部刺激感,分泌物很少。但是,在受到激惹後,急性炎症症狀又可重現。真菌性者常感耳內劇癢,侵及鼓膜則可出現耳鳴及聽力障礙,外耳道內有潮濕感。如有細菌混合感染,則可出現耳痛、耳流膿症狀。

    檢查見急性者外耳道軟骨部皮膚呈彌慢性充血腫脹,有多量漿液性或膿性分泌物,耳甲腔、耳屏及耳垂甚至耳廓周圍皮膚皆可因分泌物刺激而出現潮紅、上皮剝既及滲液的皮膚炎症表現。分泌物凝固後,呈黃色痂狀。慢性者可見外耳道皮膚增厚,有上皮脫屑現象。真菌性者外耳道有青煙色、黑色或黃白色霉苔,可見菌絲,與皮膚接觸處呈痂狀。將其除掉後,可見外耳道皮膚有充血、糜爛現象。有細菌混合感染時,充血腫脹加重。取外耳道內之痂狀分泌物加10%氫氧化鈉或硫化鈉的酒精溶液使之溶解。塗片在顯微鏡下觀察,可見菌絲及圓形或橢圖形孢子,即可診斷。但在有混合感染的分泌物中;往往不能發現真菌。

    治療方法

    1.戒除挖耳惡習,防止污水入耳,積極治愈中耳炎,勿濫用滴耳藥液。

    2.對急性外耳道炎,局部應以清潔、收斂、干燥的治療原則處理。可用2%龍膽紫溶液、5%~10%硝酸銀溶液塗布。亦可用5%~8%醋酸鋁溶液紗條塞入耳內,並每日滴醋酸鋁溶液於紗條上,以維持濕敷作用,24h更換紗條一次。慢性者有上皮脫屑時;局部可用2.5%氨基汞軟膏;10%魚石脂甘油紗條塞入外耳內;或用5%~10%硝酸銀溶液塗布,每日一次。上皮任其自然脫落,不要強行撕扯,以免促使急性發作。對急性者可全身應用抗生素或磺胺類藥物控制感染。如疑有局部過敏狀態時,可加用皮質類固醇類藥物或抗過敏藥物;以增加治療效果。

    3.真菌者將外耳道及鼓膜上定霉苔清拭淨後,在外耳道內塗以70%酒精,待干後塗以磺胺及硼酸粉。但是,此法對白色念珠菌效果較差。每克含10萬U制霉菌素粉劑用於局部撒布,對白色念珠菌效果較好。對滲液較多者,可將2g龍膽紫溶於100ml95%酒精中,局部塗布。其他常用藥物有1%~2%麝香草酚酒精或甘油、1%~03%水楊酸酒精等制劑滴耳,每日3次~4次。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大家都在看
外耳道炎的形成原因有哪些呢

外耳道炎這種疾病帶來了相當多的困擾,較多的因素能引發外耳道炎的出現,嚴重的危害了患者耳部方面的健康

引發外耳道炎的因素究竟有哪些呢

外耳道炎這種疾病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多發的,給耳部的健康會帶來相當嚴重的危害,同時帶給患者極多的不便和

鼻炎問答 咽喉炎問答 鼻窦炎問答 耳鳴問答 耳鼻喉治療 耳鼻喉護理保健
Copyright © 五官耳鼻喉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