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首頁
耳部常見疾病 鼻部常見疾病 咽喉部常見疾病 耳鼻喉健康經驗知識 耳鼻喉健康問答 耳鼻喉百科知識
 五官耳鼻喉網 >> 耳部常見疾病 >> 中耳炎 >> 中耳炎基本常識 >> 急性化膿中耳炎

急性化膿中耳炎

  細菌通過某些途徑進入中耳引起中耳粘膜的急性化膿性感染稱為急性化膿性中耳炎。小兒咽鼓管管腔短、內徑寬、鼓室口位置低,咽部細菌或分泌物易經此途徑侵入鼓室,故此病好發於兒童,冬春季多見,常繼發於上呼吸道感染。

  (一)病因及發病機制 主要致病菌小兒多是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桿菌和β溶血性鏈球菌,成人多為溶血性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變形桿菌等。較常見的感染途徑有:

  1.咽鼓管途徑

  (1)上呼吸道感染:細菌經咽鼓管侵入中耳,引起感染。

  (2)急性傳染病:猩紅熱、麻疹、百日咳等,可通過咽鼓管途徑並發本病;急性化膿性中耳炎亦可為上述傳染病的局部表現。此型病變常累及骨質,破壞聽骨,釀成嚴重的壞死性病變。

  (3)不當的捏鼻鼓氣或擤鼻,在污水中游泳或跳水,不適當的咽鼓管吹張或鼻腔治療等,細菌循咽鼓管侵入中耳。

  (4)小兒咽鼓管管腔短、內徑寬、鼓室口位置低,咽部細菌或分泌物易經此途徑侵入鼓室。例如,哺乳姿勢不當,平臥哺乳時,乳汁可經咽鼓管流入中耳。小兒多患腺樣體肥大和管周淋巴結炎,易阻塞咽鼓管口,妨礙引流而致發炎。

  (5)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時,如有細菌侵入,可發展為急性化膿性中耳炎。

  (6)先天性唇裂、腭裂致腭咽功能不良,腺樣體、鼻息肉等手術,由於出血和填塞物過久,亦易引起鼓室感染。

  2. 血行感染 極少見。致病菌通過血循環進入中耳引起的發炎機會雖少,但其病變常造成鼓膜壞死。多見於猩紅熱和傷寒。急性重度傳染病和膿毒血症,細菌經動脈直接進入鼓室,亦可由靜脈血栓感染而進入鼓室。

  (二)病理 感染初期,鼓膜呈明顯的放射狀血管充血、中耳粘膜充血及咽鼓管鼓口閉塞,鼓室內氧氣吸入變為負壓,血漿、纖維蛋白、紅細胞及多形核白細胞滲出,粘膜增厚,纖毛脫落,杯狀細胞增多。鼓室內有炎性滲出物聚集,逐漸轉為膿性,鼓室內壓力隨積膿增多而增加,鼓膜受壓而貧血,鼓膜局限性膨出,且因血栓性靜脈炎,如炎症波及鼓膜,終致局部壞死潰破,鼓膜穿孔,導致耳流膿。若治療得當,局部引流通暢,炎症可逐漸消退,粘膜恢復正常,小的鼓膜穿孔可自行修復。病變深達骨質的急性壞死型中耳炎可遷延為慢性。

  (三)臨床表現 鼓膜穿孔前、後症狀迥然不同,主要症狀如下:

  (1)耳痛 開始時耳痛輕,逐漸加重。多數病人鼓膜穿孔前疼痛劇烈、夜不成眠;如為波動性跳痛或刺痛,可向同側頭部、耳後或牙齒放射,疼痛為鼓膜上的三叉神經分支(耳颞神經的外耳道支)反射引起,在嬰幼兒常哭鬧不安、拒食。鼓膜穿孔流膿後耳痛減輕。少數病人可無明顯耳痛症狀。

  (2)聽力減退及耳鳴 病程初期病人常有明顯耳悶、低調耳鳴和聽力減退。後期鼓膜穿孔後耳聾反而可能減輕。耳痛劇烈者,聽覺障礙常被忽略。有的病人可伴眩暈。

  (3)流膿 鼓膜穿孔後耳內有液體流出,初為血水膿樣,以後變為膿性分泌物。

  (4)全身症狀 輕重不一。可有全身發熱、惡寒、乏力、納差、畏寒倦怠等症狀。小兒全身症狀較重,常伴嘔吐、腹瀉等消化道症狀。一旦鼓膜穿孔,體溫即逐漸下降,全身症狀明顯減輕。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大家都在看
中耳炎會給身體帶來哪些危害

中耳炎是屬於五官科疾病的范疇,即此病的類型的可以分為很多種,如:分泌性中耳炎、化膿性中耳炎,通常患

人們對中耳炎有什麼認識誤區

中耳炎這種疾病患者要及時的治,消除耳鳴中耳炎的治療一般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如果中耳炎不能及時的進行

鼻炎問答 咽喉炎問答 鼻窦炎問答 耳鳴問答 耳鼻喉治療 耳鼻喉護理保健
Copyright © 五官耳鼻喉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