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首頁
耳部常見疾病 鼻部常見疾病 咽喉部常見疾病 耳鼻喉健康經驗知識 耳鼻喉健康問答 耳鼻喉百科知識
 五官耳鼻喉網 >> 耳部常見疾病 >> 中耳炎 >> 中耳炎基本常識 >> 化膿性中耳炎

化膿性中耳炎

    病因分型

    細菌進入中耳引起粘膜的急性化膿性感染,稱為急性化膿性中耳炎。主要病因有:上呼吸道性感染、擤鼻過於用力,或在污水中游泳或跳水,不適當地使咽鼓管擴張都可能使細菌進入中耳、鼓膜外傷,使病菌從外耳道進入中耳。此外,小兒因某種解剖和生理上特點,當哺乳位置不正確,如橫抱哺乳或平臥吸吮奶瓶,乳汁易經咽鼓管進入中耳引起感染,故本病嬰幼兒發病率較高。

    若如果病菌的毒力較強,治療不當或者機體抗病力較弱,則中耳腔炎症的程度較重,以致出現乳突炎,並很容易遷延不愈而成為慢性中耳炎。

    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分為單純型、骨瘍型、膽脂瘤型三種,而後兩者又稱為危險型慢性化膿性中耳炎。

    中醫相關病症

    參見耳鳴、耳聾。

    自診要點

    耳痛、發熱和鼓膜穿孔流膿是化膿性中耳炎的主要臨床表現。

    1. 局部症狀:

    (1) 耳痛。耳深部有搏動性跳痛或刺痛,逐漸加重,鼓膜穿孔流膿後,耳痛立即減輕。

    (2) 耳流膿。鼓膜穿孔後,耳內初為血水樣分泌物,以後變為膿性。

    (3) 聽力減退。開始時耳悶、聽力下降,穿孔後耳聾反而減輕。

    2. 全身症狀:

    (1) 畏寒、發熱、倦怠、食欲減退等;

    (2) 鼓膜一旦穿孔(有膿性分泌物流出),體溫即可逐漸下降。

    (3) 小兒全身症狀較重,常伴嘔吐、腹瀉等消化道症狀。如高熱,煩躁不安等。

    (4) 如出現神昏、抽搐、頸部硬,提示可能有腦膜炎存在、應速去醫院就診。

    治療建議

    發現以上症狀應及時上醫院檢查確診,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治療。只要及早治療,急性化膿性中耳炎容易治好,為防止轉成慢性,應在過半個月左右復查,看鼓膜穿孔是否愈合。慢性單純性中耳炎應先用藥物治療,直至中耳不流膿,保持耳內干燥幾個月,鼓膜能愈合最好,若不能自行愈合則可采取手術治療。骨瘍型和膽脂瘤型中耳炎可繼發顱內感染,宜及早手術治療。

    除采用抗菌藥物全身治療和局部滴耳治療之外,可在中醫辨證指導下服用中成藥或方劑治療:如內服龍膽瀉肝丸或犀黃丸,以疏風清熱、解毒消腫。並可外用黃連滴耳液,每日滴藥3-4次,每次3滴;或自制黃柏汁滴耳液,取黃柏30克加水至250毫升,慢火濃煎半小時,濃縮至20毫升,濾去渣,每日滴藥3次,每次3滴。

    注意事項

    患本病期間應多食蛋白質和新鮮蔬菜,以增強機體抵抗力。多飲開水,保持大便通暢。

    戒煙酒,忌食辛辣。患了急性化膿性中耳炎應及早治療,當發熱減退之後,還要繼續用抗生素一周,以求徹底治愈,防止轉成慢性。

    預防急性化膿性中耳炎,除了平時要鍛煉身體,增強體質以外,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不可用力摳鼻,擤涕時也不可用力過度。

    2.注意預防和及時治療咽鼓管周圍的器官炎症,例如鼻炎、鼻咽炎、咽炎、扁桃體炎等,避免這些部位細菌蔓延到咽鼓管。

    3.注意保持耳內清潔,預防鼓膜外傷,已有鼓膜外傷未愈或者陳舊性穿孔者不宜游泳,洗澡和游泳時須避免污水進入耳內。

    4.哺乳期的母親應正確掌握哺乳姿勢,哺乳時應將嬰兒抱起,使頭部豎直。如乳汁過多應適當控制流出速度。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大家都在看
找到中耳炎的發病原因進行治療

當中耳炎這樣的耳部疾病出現的時候,人們的耳朵是會出現疼痛的症狀表現的,其實中耳炎疾病的出現與人們生

中耳炎如何治療才能康復

大家對於中耳炎疾病的發生,一定要養成一個良好的生活方式,其實中耳炎疾病如果不積極的治療和控制的情況

鼻炎問答 咽喉炎問答 鼻窦炎問答 耳鳴問答 耳鼻喉治療 耳鼻喉護理保健
Copyright © 五官耳鼻喉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