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首頁
耳部常見疾病 鼻部常見疾病 咽喉部常見疾病 耳鼻喉健康經驗知識 耳鼻喉健康問答 耳鼻喉百科知識
 五官耳鼻喉網 >> 耳部常見疾病 >> 中耳炎 >> 中耳炎臨床症狀 >> 分泌性中耳炎中耳積液內毒素和一氧化氮測定

分泌性中耳炎中耳積液內毒素和一氧化氮測定

分泌性中耳炎中耳積液內毒素和一氧化氮測定

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 1998年第4期第33卷 臨床經驗介紹

作者:徐萬春 王蘋 王秀 劉桂芝

單位:130021 長春 白求恩醫科大學第一臨床學院耳鼻咽喉科

  分泌性中耳炎(OME)的病因至今尚未明確,其中細菌感染的研究備受重視,但細菌感染導致中耳積液的機理尚不完全清楚。我們通過70例OME患者85耳中耳積液中內毒素、NO(一氧化氮)的含量測定,探討細菌感染導致OME的機理。

  一、材料和方法

  1.臨床資料:分泌性中耳炎70例(85耳),純音測聽、導抗測聽檢查為傳導性聾,根據病程分為急性組(<30天)42例,慢性組(>30天和反復發作者)28例。對照組30例,均為健康獻血者。

  2.方法:無菌抽取中耳積液(0.1ml以上),離心後取上清液置低溫冰箱保存;同時抽取患者靜脈血,分離血清備用。

  內毒素測定:采用鲎試驗,以大腸桿菌標准內毒素為陽性對照,根據形成膠的軟硬程度判定結果,硬膠為強陽性,軟膠為弱陽性,未形成膠為陰性。

  血清、中耳積液中NO含量測定:使用镉還原法進行檢測[1]。Greiss試劑和亞硝酸鈉購自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

  二、結果

  1.中耳積液中內毒素、NO含量相關性:85耳積液中內毒素陽性者45耳(37例)占47.1%,雙側患耳積液中內毒素反應一致;內毒素陽性反應中耳積液中NO含量為(75.23±11.17)μmol/L,陰性反應40耳(33例),NO含量為(38.85±8.40)μmol/L,兩組相比差異有顯著性(P<0.01,t檢驗,下同)。OME患者血清中NO含量為(19.45±3.12)μmol/L,較對照組(7.66±0.78)μmol/L為高(P<0.05),而中耳積液中NO含量(69.55±10.23)μmol/L又明顯高於患者血清及正常組(P<0.01)。

  2.急、慢性OME中耳積液中NO含量:內毒素陽性反應45耳中急性OME漿液性積液29耳,慢性OME粘液性積液16耳,二者NO含量不同,粘液性積液NO含量(85.98±12.47)μmol/L高於漿液性積液(62.10±9.80)μmol/L,兩者差異有顯著性(P<0.05)。

  三、討論

  內源性NO是L-精氨酸在一氧化氮合酶(NOS)的作用下合成的。NOS有兩種:一氧化氮誘生酶(iNOS)及一氧化氮原生酶(cNOS)。iNOS在存在於許多免疫細胞中,受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及細胞因子等活性物質激活,催化產生的NO量較多。中耳粘膜組織中的巨噬細胞、白細胞內均有iNOS存在。許多研究者均從中耳積液中檢測到細菌的存在,並從慢性OME患者的中耳積液中分離到LPS。我們的實驗中,47.1%的中耳積液有內毒素的存在,且內毒素陽性的積液中NO的濃度明顯高於內毒素陰性組。推測:細菌中的LPS等活性物質刺激中耳粘膜免疫細胞,使iNOS表達量增加,致NO合成增加,而過量的NO可以直接導致組織損傷,NO的氧化產物NO2、NO3、過亞硝酸鹽具有比NO更強的細胞毒性作用,致使局部組織產生炎症、水腫,咽鼓管阻塞,導致中耳積液。

  我們發現OME患者的血清中NO含量比健康人高,而中耳積液中的NO含量又較血清中者為高,可見細菌產生的內毒素也影響整個機體,但OME仍以局部病變為主。慢性組積液多為粘液性,其NO含量與急性漿液性積液相比顯著增加。因此中耳積液的濃縮也是造成NO含量增高、中耳炎遷延不愈的重要原因。在Ball等[2]的研究中,將LPS注入大鼠中耳腔,發現能夠誘導產生中耳積液,如果將LPS和L-NAME(N-nitrio-Larginine methyl ester一種NOS的抑制劑)同時注入,則中耳積液明顯減少。因此,使用特異性NOS抑制劑減少中耳粘膜NO的過度生成,有希望成為OME治療中有價值的藥物。

參考文獻

  1茅惠明.血清中硝酸鹽的鍍、銅、镉還原測定法.臨床檢驗雜志,1995,13:6-8.

  2Ball SS, Prazma J, Dais D, et al. Nitric oxide: a mediator of endotoxin-induced middle ear effusions. Laryngoscope, 1996, 106:1021-1027.

(收稿:1997-08-01  修回:1997-12-28)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鼻炎問答 咽喉炎問答 鼻窦炎問答 耳鳴問答 耳鼻喉治療 耳鼻喉護理保健
Copyright © 五官耳鼻喉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