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量過大、暴露於噪音環境過久都容易造成永久性的聽力損失。據台灣《康健》雜志報道,音量超過80~85分貝就會造成聽力損傷。生活中有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聲音,其實都超過了85分貝,若未注意暴露的時間,將是隱形的聽力殺手。
做家務。舉例來說,家電產品如抽油煙機、搾汁機、吸塵器等,音量都超過了85分貝,因此國外專家建議,在做家務時最好戴上耳塞以保聽力安全。一般來說,耳朵如果沒有受到保護,在85分貝的環境下所能容忍的時間是8小時,每增加3分貝,所容忍的時間要減半,到100分貝時就只能容忍15分鐘。
看電視。台灣長庚大學醫療機電所副教授余仁方表示,很多人看電視的時候習慣將音量調大,有時候甚至會有種被聲音“打到”的感覺,這就代表壓力已經傳進耳朵,產生傷害。建議一旦有突如其來的聽力下降、耳鳴、感覺耳朵悶悶的,應立刻前往耳鼻喉科進行詳細的檢查並對症治療。然而,針對音響外傷所引起的聽力損傷,目前並沒有方法直接治愈。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劉殿桢說,醫生多半只能給予抗氧化劑、類固醇消腫,有可能過幾天聽力就恢復了,但也有可能會留下耳鳴的後遺症,甚至無法完全恢復,因此更凸顯了預防的重要性。
坐地鐵聽音樂。“戴耳機聽音樂未必會損傷耳朵,重點在音量。”台北馬偕耳鼻喉科主任林鴻清說。許多人戴耳機是希望能夠隔絕外在嘈雜的聲音,或是打發無聊的時間,但專家提醒,在嘈雜的環境下,特別是坐地鐵、公交車時,環境音量可能已達到80分貝以上,為了聽得更清楚,耳機音量勢必比80分貝更高,容易飙破100分貝,每天累積下來,對耳朵的傷害不容小觑。
長時間打電話。除了聽音樂,煲電話粥也可能傷聽力。許多人習慣用單側耳朵聽電話,若不小心音量調太高,也容易引起聽力損傷。
另外,耳屎堵塞、游泳後耳屎膨脹等,也會讓聽力突然間降低。
耳病患者 40歲以下占三成 世界衛生組織2013年報告稱,全球有3.6億人
專家教你如何愛耳護耳健康聽力耳病和聽力障礙的出現給人們帶來了諸多不便,嚴重影響著人們的社會交往和個人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