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屎的真相|到底能不能給寶寶掏耳朵?
很多人留言對耳屎表示過糾結:想給孩子掏,又不敢掏怕把孩子傷著,可不給孩子掏著,又怕孩子耳朵堵住不舒服。今天針對這些糾結,也針對好朋友讓我幫買挖耳勺的訴求,咱來討論一下關於耳屎的真相吧,希望這篇文章能解答大家的一些疑問。
外耳道軟骨部皮膚具有耵聍腺,其淡黃色黏稠的分泌物稱耵聍,俗稱耳屎。耳屎有地域特性,大部分中國人,特別是北方人耳屎是一種干巴巴的淺黃塊狀物體。但還有很多人卻是油油的濕性耳屎,在中國大陸只有不到5%的人是這樣,但台灣20%,白種人中的90%以上,黑人的99.5%以上都是濕性耳屎。這一點很有趣,但是不在此次文章討論范圍,咱就不細說了~
為什麼一般人從來不掏耳朵,
卻從來不會被耳屎堵死?
絕大部分情況下,是不需要刻意去清理耳屎的。耳朵可是自帶了清潔特殊技能。人的耳道耳道內的皮膚細胞會從中心鼓膜的位置逐漸向外“運動”,就像我們在機場搭乘的傳送帶一樣。在日常咀嚼打噴嚏說話等下颌活動輔助下,會自動的將耳屎逐漸向外搬運,實現自我清理,防止堵塞耳道。
為啥寶寶的耳屎不能隨便掏?
寶寶的耳道相對於成人來說更狹窄更短一些,所以貿然用硬物怼進去,很容易就傷著孩子了,引起外耳道炎。
反復掏耳朵容易破壞耳道皮膚自然屏障,會使耳屎越來越多。
我們不給六六掏耳朵最初是不敢,後來發現六爸自己有掏耳朵這個習慣,結果耳屎越掏越多,不掏更難受。而我從來不掏,也從來不覺得不舒服,所以就更堅定了我不給六六掏耳朵的立場。
耳屎其實還是對孩子有一些好處的:
耳屎中含脂肪酸,使外耳道處於酸性環境,一些科學家認為它具有輕度的殺菌作用。同時耳屎中含有一些蠟質油,可以防止小蟲子等進入。
耳屎形成的過程中,就包括粘附進入外耳道的灰塵,以及局部皮膚代謝產生的脫落細胞等等,這種吸附-脫落的過程,相當於在自動清潔耳道。
什麼時候需要清理耳屎
對於有些小朋友來說,我們會發現他們有耳屎過多、結成硬塊的現象。因為有些小朋友可能在出生後有羊水殘留,腺體分泌物質更多一些,或者耳朵裡有炎症,如果發現寶寶的耳道裡有肉眼可見的又干又硬的耳屎結塊,可以考慮去找醫生清理,自己不要輕易動手。
但是最主要的還是平時注意細節護理,比如定期檢查耳朵裡的清潔狀況,用干淨的棉球粘耳道的外部,洗澡後用濕毛巾擦外耳廓。
我從來沒有給六六掏過耳朵,但是平時對耳朵的清理工作是不能大意的。她1歲左右的時候,不太喜歡我們碰她耳朵,那段時間對耳朵的檢查清潔就放松了,於是乎,小丫頭的耳廓裡就有髒東西結成硬的了,黃黑黃黑的結成一層,洗澡後都擦不干淨,後來趁她睡著的時候用滴耳藥水軟化後才擦干淨。所以說,護理工作還是在平時的細節處理。
而坊間流傳的一些偏方,用雙氧水軟化耳屎也不可取,萬一耳朵有炎症,可能會造成更大的損傷。如果要用,可以用嬰兒油之類的。
如果小朋友有以下這三種情況的時候,不要猶豫果斷去醫院找專業醫生就醫,因為這些情況可能就不是耳屎的問題,可能是耵聍栓塞,或是有炎症了。
耳朵悶痛,甚至會覺得頭痛
聽力下降
感覺耳朵被完全塞住
請記住:如果出現上述情況,切勿在家自己用棉簽,掏耳勺等任何工具自行清理。因為這樣很容易就會把耳屎推向更深的地方,小朋友們的隨機性又太大,一不小心很容易損傷耳道甚至於鼓膜。
而人為什麼喜歡掏耳朵呢?果殼網對此有過總結:
從理想狀態上講,人應該是不用掏耳朵的,外耳道內的耵聍應該能自然排出。當然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就現在的人而言,之所以掏耳朵,主要原因一個是外耳道炎症,特別是霉菌誘發的、有免疫背景的外耳道慢性炎症(主要症狀是外耳道搔癢,和外耳道內環境過度潮濕顯著正相關)。一個是習得因素,就是跟著別人學來的習慣(常常是屬於不良習慣)。還有一個是特異體質,就是說確實有些人的耵聍因為遺傳(基因)和其他因素影響,無法被正常的機制排出而必須掏耳朵才行,不過這個占少數。
所以,小朋友長大後要不要掏耳朵由他自行決定,小時候,沒有不適情況的話,就不要擅自給他掏耳朵了。別的都好說,萬一不慎弄的聽力受損,後悔都來不及了。耳屎,就讓它自由的來,也讓它自由的去吧。
鼻息肉患者的飲食: 1、在飲食預防方面,應多吃些有治療效果的食物,少吃油膩肥厚之物,避免過食生冷、魚蝦等腥葷之
鼓膜穿孔日常注意事項有哪些鼓膜穿孔日常注意: 1、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戒除挖耳習慣,當知道要爆炸時應將嘴張大,或者用雙手緊按雙耳,來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