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首頁
耳部常見疾病 鼻部常見疾病 咽喉部常見疾病 耳鼻喉健康經驗知識 耳鼻喉健康問答 耳鼻喉百科知識
 五官耳鼻喉網 >> 耳鼻喉百科知識 >> 耳鼻喉病因症狀 >> 耳聾疾病的相關病因及防治

耳聾疾病的相關病因及防治

  耳聾的病發率是極高的,越來越多的人出現了該病的症狀,遭受到了耳聾的傷害,此病的出現有較多明顯的症狀會出現,這是朋友們應當深入了解的知識了,到底患上耳聾之後會有哪些症狀表現出現呢,讓我們一起往下看認識一下吧。

  耳聾的症狀表現:

  1、耳鳴眩暈:耳鳴和眩暈往往是耳聾的最明顯信號。出現眩暈、耳鳴或耳鳴明顯加重時應當考慮及時就診,檢查一下自己的聽力狀況。

  2、聽力逐步下降:很少有患者自稱聽不見,多數情況下他們抱怨自己聽得見卻聽不清。所謂聽不清,其實就是聽力下降了,也是很重要的耳聾信號。

  3、打岔或要求對方重復:面對面交談時,早期的耳聾患者經常打岔或要求對方重復。打電話時經常要求對方提高音量。而無論何時,他們自己說話的音量常會不自覺地加大。對於他人之間的交談,哪怕是近在咫尺他們也經常難以聽准。此外,有些耳聾早期患者和男性交談時感覺比女性容易,有些則正好相反。

  4、精力不集中:部分早期耳聾患者首先感覺到的是自己聽覺注意力方面的變化。比如,時間稍長便不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聆聽對方的交談上。經常注意不到別人在和自己打招呼。再如,閱讀或寫作時便難以聽到他人的話語等等。

  5、說話聲音變大:另有些人可以明顯感覺到聽到的聲音不夠大,因此經常將手攏在耳後,以增加接收音量。看電視或聽收音機時常常要求加大音量。

耳聾疾病的相關病因及防治

  引發耳聾的原因:

  (1)傳染病源性聾:各種急性傳染病、細菌性或病毒性感染,如流行性乙型腦炎、流行性腮腺炎、化膿性腦膜炎、麻疹、猩紅熱、流行性感冒、耳帶狀疱疹、傷寒等均可損傷內耳而引起輕重不同的感音神經性聾。

  (2)藥物中毒性聾:多見於氨基糖甙類抗生素,如慶大霉素、卡那霉素、多粘菌素、雙氫鏈霉素、新霉素等,其他藥物如奎寧、水楊酸、順氯氨鉑等都可導致感音神經性聾。雙側性,多伴有耳鳴,前庭功能也可損害。

  (3)老年性聾:多因老年血管硬化、骨質增生,使螺旋器毛細胞和螺旋神經節供血不足,發生退行病變,或中樞神經系統衰退,導致聽力減退。

  (4)外傷性聾:顱腦外傷及颞骨骨折損傷內耳結構,導致內耳出血,或因強烈震蕩引起內耳損傷,均可導致感音神經性聾,有時伴耳鳴、眩暈。輕者可以恢復。

  (5)突發性聾:是一種突然發生而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經性聾。耳聾可在瞬間顯現,也可在數小時、數天內迅速達到高峰,多為單側,亦有雙耳患病,伴耳鳴,有的可伴眩暈。早期治療可獲得較好效果。

  (6)噪聲性聾:是由於長期遭受85db(a)以上噪聲刺激所引起的一種緩慢進行的感音神經性聾。主要表現為耳鳴、耳聾。亦可出現頭痛、失眠、易煩躁和記憶力減退等症狀。

  預防耳聾要注意哪些?

  1、避免噪聲刺激,不聽打擊樂器,聽耳機看電視要放較輕的音量。

  2、知己防治高血壓高血脂骨關節病和內分泌疾病,定期檢查身體。

  3、慎用耳毒性藥物,如氨基糖類的鏈霉素,慶大霉素和卡那霉素等易導致耳中毒的藥物。

  4、少吃動物脂肪和內髒,多吃富含微量元素和維生素C.E的食物,以提高體內SOD的活性,清除致病的自由基。蔬菜,水果,蔥姜蒜等要多吃。

  5、調節飲食結構,平衡膳食,增強營養。低鹽低脂飲食,多吃含鋅鐵鈣等維生素豐富的食物,以促進血液循環,防止聽力下降。

  6、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戒煙戒酒,不暴飲暴食。

  7、常做些耳部的按摩,如:按摩耳廓、捏耳垂、揉風池穴等,或將兩食指分別插入兩耳孔中迅速抽出,以改善內耳的血液循環。

  8、積極治療各種致聾的疾病,如美尼爾氏病、高血壓、高血脂、動脈硬化、糖尿病、腎炎、肝硬化等。對改善微循環障礙、延緩聽力減退非常重要。

  9、耳朵的安全音響分貝為85分貝,超過85分貝的音量,會造成耳朵聽覺神經的損害。長期使用耳塞機,會引起聽力下降,因此使用耳塞機的時間每天最好不要超過1小時,且音量不可過大,以聽輕音樂或古典音樂為宜,避免聽覺疲勞。

  10、注意不要隨便掏耳朵,稍不注意就會損傷外耳道,造成感染,導致發炎、潰爛,若傷及鼓膜或聽小骨,造成鼓膜穿孔,就會影響聽力。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大家都在看
慢性咽炎的病因有哪些

慢性咽炎的病因  1、急性咽炎病程遷延:急性咽炎後,由於未得到完全治愈,病變輕微但持續存在,形成慢性咽炎。這是臨

扁桃體炎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對於扁桃體炎的發病原因很多人可能不了解,所以也就不知道應該要怎麼樣才能做很好的預防,其實只要了解了扁桃體炎的發病

鼻炎問答 咽喉炎問答 鼻窦炎問答 耳鳴問答 耳鼻喉治療 耳鼻喉護理保健
Copyright © 五官耳鼻喉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