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化膿性中耳炎未及時治療或用藥不當,病程遷延達8周以上者;或急性壞死性中耳炎,病變深達骨質者;鼻、咽喉存在腺樣體肥大,慢性扁桃體炎,慢性化膿性鼻窦炎等疾病,易致中耳炎反復發作,經久不愈。
常見致病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銅綠假單胞菌、變形桿菌、克雷伯桿菌等。病程較長者,常出現兩種以上細菌的混合感染,且菌種常發生變化。無芽孢厭氧菌感染或混合感染逐漸增多。
慢性化膿性中耳炎該如何治療:
一、局部治療
據國內慢性化膿中耳炎膿培養,細菌多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嗜血性流行性感冒桿菌,而且抗青霉素強的革蘭陽性菌不斷增多,用一般廣譜抗生素口服或靜注已難奏效,特別是中耳乳突粘膜下血管已瘢痕纖維化,局部血液內藥物達不到有效濃度,相反卻使細菌產生了耐藥性,故局部用藥反較有利。可取膿培養做藥敏,選用有效藥物,常用制劑和用法基本同急性化膿中耳炎。但僅適用Ⅰ或Ⅱ型慢性中耳炎。用藥前一定要清除外耳道膿痂,患耳朝上側臥,滴藥後取排氣置換法,推壓耳屏,最好用吸引器抽引干淨,然後推壓藥液迫使進入鼓室乳突腔內,有的長期流膿的Ⅰ型中耳炎,經定期合理的治療後,1~2個月內即能痊愈。否則,用藥不當和不堅持每日定時滴藥,難能達到治愈目的。
二、手術治療
1.慢性單純性及骨瘍性中耳炎
(1)去除周圍感染病灶影響鼻通氣的鼻甲肥大、鼻息肉、鼻中隔偏曲等,應予手術切除和矯正,慢性鼻窦炎應進行根治,慢性扁桃體炎和增殖體肥大應予切除,尤其是小兒增殖體肥大和發炎,是中耳炎長期不愈的原因,切除後往往中耳炎也加速痊愈。
(2)鼓室成形術為清除病變,重建聽力,50年代Wüllstein及Z?llner曾創用鼓室成形術(Tympanoplasty),現已被後人廣泛應用。
2.嚴重骨瘍性和膽脂瘤中耳炎手術因患骨髓炎、肉芽及膽脂瘤等病變,應清除病變以達到干耳為主,在可能條件下再改善聽力。有膽脂瘤者,必須徹底清除病變以預防發生顱內外並發症。
(實習編輯:沈富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