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首頁
耳部常見疾病 鼻部常見疾病 咽喉部常見疾病 耳鼻喉健康經驗知識 耳鼻喉健康問答 耳鼻喉百科知識
 五官耳鼻喉網 >> 耳鼻喉百科知識 >> 耳鼻喉治療 >> 鼻部疾病治療 >> 夏季鼻出血的原因有哪些 要怎麼處理

夏季鼻出血的原因有哪些 要怎麼處理

  鼻出血,是大家常見到的一種病症,許多人也都曾經歷過。特別是在夏天,天炎熱干,鼻出血更是比比皆是。通常如果鼻子流血了,大家都不會太重視,用藥用棉甚至是衛生紙簡易地將血止住就覺得解決了。但實際上,鼻出血的原因是很復雜的,有些甚至是某些嚴重的疾病直接或間接導致的一種病症表現。因此,如果經常經常鼻出血的話,患者應及時到正規醫院,針對病因有的放矢地進行治療。那麼,引起鼻出血的原因有哪些呢?

夏季鼻出血的原因有哪些 夏季鼻出血要怎麼處理 夏季鼻出血怎麼辦

  夏季鼻出血主要因素有哪些呢?

  一、局部因素

  1、外傷。自行挖鼻。

  2、氣壓性損傷。

  3、鼻中隔偏曲。鼻中隔穿孔也常有鼻衄症狀

  4、炎症:

  ①非特異性炎症:干燥性鼻炎、萎縮性鼻炎、急性鼻炎、急性上颌窦炎等,常為鼻出血的原因。

  ②特異性感染:鼻結核、鼻白喉、鼻梅毒等,因粘膜潰爛,易致鼻出血。

  5、腫瘤。

  6、其他:鼻腔異物、鼻腔水蛭,可引起反復大量出血。在高原地區,因相對濕度過低、而多患干燥性鼻炎,為地區性鼻出血的重要原因2、

夏季鼻出血的原因有哪些 夏季鼻出血要怎麼處理 夏季鼻出血怎麼辦

  二、全身因素

  1、血液疾病:①血小板量或質的異常。②凝血機制的異常。

  2、急性傳染病。

  3、心血管疾病:①動脈壓過高:如高血壓、動脈硬化症、腎炎、伴有高血壓的子痫等。②靜脈壓增高:如二尖瓣狹窄、胸腔或縱隔和頸部巨大腫塊、肺氣腫、肺水腫及支氣管肺炎等。

  4、維生素缺乏:維生素C、K、P及微量元素鈣等缺乏時,均易發生鼻出血。

  5、化學藥品及藥物中毒:磷、汞、砷、苯等中毒,可破壞造血系統的功能引起鼻衄。長期服用水楊酸類藥物,可致凝血酶原減少而易出血。

  6、內分泌失調:代償性月經、先兆性鼻出血常發生於青春發育期,多因血中雌激素含量減少,鼻粘膜血管擴張所致。

  7、遺傳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症,肝、腎慢性疾病以及風濕熱等,也可伴發鼻出血。

夏季鼻出血的原因有哪些 夏季鼻出血要怎麼處理 夏季鼻出血怎麼辦

  鼻出血的急救方法

  將血塊擤出

  止血之前,先試著將血塊擤出。因為堵在血管內的血塊使血管無法閉合。血管內有彈性纖維,當你去除血塊,這些彈性纖維才有辦法收縮,使流血的開口關閉。有時候,擤完鼻子,用手稍微捏緊鼻子,也能停止流血。

  塞紗布或濕棉花

  在兩邊鼻孔內各塞人一小塊消毒過的濕紗布,也可利用Neo—Synephrine去充血劑或Afrin鼻腔噴液將棉花沾濕,寒人鼻孔,也有助止血。但也有專家偏好用白醋將棉花沾濕。醋裡的醋酸會輕微地灼燒。但去充血劑僅能提供暫時的止血,你若濫用它,可能會傷害鼻膜。

  捏住粵子

  擤過鼻血(清除血塊)及塞過棉花之後,用拇指及食指將鼻孔捏在一起,持續壓緊5—7分鐘。假使仍未止血,再重復塞棉花及捏鼻子的動作,仍然壓5-7分鐘。這樣應可收到止血功效

  坐直

  你若躺下或仰頭,將使血液流到喉嚨。可以坐在椅子上,身體向前傾(勿將頭部仰回)。

  用冰冷敷

  冰冷能促使血管收縮及減少流血。可以用碎冰或冰毛巾冷敷鼻子、頸部及臉頰。

  塗抹軟膏

  當鼻血被控制後,在鼻內塗一些維生素E軟膏。如果沒有維生素E,可用少許抗生素或類固醇軟膏代替,一天塗2~3次。維生素Ⅱ軟膏可促進傷口愈合,而抗生素或類固醇軟膏町破壞鼻腔內的葡萄球菌,不僅止癢,也防止粘液干硬(以免誘發挖鼻孔的沖動)。鼻粘膜若因干燥而產生疼痛,可使用蘆荟或治痢草軟膏。

  勿挖鼻孔

  做過上述處理後,最好躺下休息一會,並至少兩天不作激烈運動。鼻腔內的血管破裂,需要7—10天才能完全復原。血流在血液凝結後停止,隨後凝結的血塊逐漸結痂;你若在隔周挖弊孔,假使不慎剝落結痂,將使流鼻血復發。

  增加空氣濕度

  當你呼吸時,你的鼻子需確保抵達肺部的空氣夠濕潤。因此,當環境干燥時.你的鼻子得更努力工作。建議使用加濕機來補充空氣濕度,加濕機中最好加人蒸餾水,以免自來水不純(有水鹼等雜質)。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大家都在看
孩子患上慢性鼻炎怎麼辦?

  鼻炎時間長了,如治療不及時,大部分可轉化鼻咽癌,所以有慢性鼻炎的患者應該提高警惕。特別是兒童慢性鼻炎!那

鼻息肉的術後保養應注意什麼

  很多人認為鼻息肉的手術完成後,治療就徹底結束了,其實術後康復期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術後沒能做好保健措施,

鼻炎問答 咽喉炎問答 鼻窦炎問答 耳鳴問答 耳鼻喉治療 耳鼻喉護理保健
Copyright © 五官耳鼻喉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