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核氣系中醫喉科典籍中的特有病名。患者自覺咽喉有物硬塞,猶如梅梗住,吐之不出,吞之不下,稱為“梅核氣 ”。
梅核氣的臨床表現:初起自覺喉間灼熱不適,如有痰液粘著,以為咽喉發炎:繼而喉間如有燒焦肉塊塞住,欲吞不下,欲吐不出,持續發作,纏綿不愈,於是患者出現焦慮反應,甚而出現癌恐,四處求醫。本病大都見於神經官能症患者及更年期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的婦女。
梅核氣早在一千多年前的醫學文獻中已有記載。《金匮要略》稱之“喉間如有炙肉”;《赤水玄珠》則稱之為“梅核氣”;而《醫海酌蠡》則稱之為“喉間異感症”。本病常疑似為慢性咽炎,因為反復發作,喉壁常出現充血、水腫,故有作慢性咽炎治療數年而不愈的。中醫耳鼻喉科學認為本病多由郁怒憂思,七情所傷以致肝氣郁結,痰涎與氣相搏,上逆咽喉而成。所以《沈氏女科輯要箋正》有:“此痰氣互阻之症”。尤在泾氏謂:“凝痰結氣,阻塞咽嗌,患此者,多緣思慮郁結所致”。故辨證宜疏肝理氣,散結化痰。常見的臨床分型,有:
1、肝郁梅核氣
症見情志仰郁,咽中似有異物,咯之不出,咽之不下, 嗳氣胸悶。脈弦數,舌苔白。此為肝失條達,上逆咽喉。治宜開郁悶降逆,理氣鎮肝。以《千金要方》的加味溫膽法治之:
法夏、茯苓、竹茹、枳實、郁金、川楝子各10克,代赭石、白芍各15克,干草、陳皮各5克,清水煎服。
2、痰結梅核氣
症見咽硬痰阻,喉間微灼熱而疼,如有物堵塞,胸悶欲干嗌,時有泛惡。脈滑、舌淡紅苔滑潤。此由思慮郁結,氣機失宜,治宜理氣化痰,宜郁散結。予筆者自擬的加味半夏厚樸法:法夏、厚樸、射干、桔梗、蘇子、炙甘草各10克,茯苓12克,生姜3片,大棗3枚,清水煎服。上述二方,治療以愈為度。梅核氣屬於臨床常見的咽喉疾患,故筆者曾有:“肝郁痰凝梅核氣,不宜浪作慢咽醫”之句。
一、咽喉干癢或為咽喉炎 咽喉炎,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一種疾病,可分為急性咽喉炎和慢性咽喉
讓人心煩的“慢性咽炎”,你或許並不懂它小編看到有很多人線上咨詢時第一時間自己報上診斷:“醫生,我有慢性咽炎。” 此時小編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