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首頁
耳部常見疾病 鼻部常見疾病 咽喉部常見疾病 耳鼻喉健康經驗知識 耳鼻喉健康問答 耳鼻喉百科知識
 五官耳鼻喉網 >> 耳鼻喉百科知識 >> 耳鼻喉護理保健 >> 耳部護理 >> 警惕挖耳“挖”出大毛病

警惕挖耳“挖”出大毛病

  眾所周知,耳內過多滋生的“耳屎”會騷擾我們,有時甚至瘙癢難忍。如今,大多數人常不由自主地身體力行——自挖耳朵,沒想到一來二去竟養成了習慣,不挖耳朵就感覺渾身不自在。更可怕的是,挖耳朵的工具也五花八門:挖耳勺、棉棒、火柴棍、曲別針等,不一而足,恨不得用上十八般武藝。一旦耳癢,則不分時間、地點,隨癢隨挖,殊不知,此舉暗藏諸多禍端。


  人們一般以為“耳屎”就是耳內的垃圾,其實它有一個非常有意境的學名叫“耵聍”。耵聍是外耳道叮咛腺分泌的一種淡黃色的黏稠液體,富含許多大家意想不到的成分:如氨基酸、脂肪酸、溶菌酶、免疫球蛋白等。耵聍可保護外耳道上皮,防止皮膚干裂,發揮抑菌和殺菌的生理功效;還可阻擋灰塵、小飛蟲等進入外耳道,保護鼓膜。

  耳內耵聍多少因人而異,一般情況下,耵聍會在說話、吃飯、打呵欠時,隨下颌運動,借助耳道皮膚上汗毛的推動作用,緩慢地從耳道內向耳道口移動,干燥成痂、自動排出。因此,常挖耳朵可以說是多此一舉,更確切地說,常挖耳朵是一種不良習慣,可能誘發多種耳朵的疾病。

  挖耳用力會引發多種外耳疾病

  外耳道是一自外耳道口至鼓膜的彎曲管道,呈“S”型曲線。外耳道的皮膚薄如絲蟬,皮下組織稀少,與軟骨膜附著緊密。挖耳時尖銳的挖耳器具或粗暴的挖耳方式常引起外耳道的損傷,甚至出血。

  如果挖耳用力過度,可損傷外耳道皮膚甚至鼓膜,長期反復刺激可引起外耳道充血、腫脹 ,細菌趁機而入;也可因來回搔刮,把細菌擠入毛囊、皮脂腺管,引發炎症、流水;嚴重者會形成外耳道疖腫和外耳道炎。

  對於一般細菌感染,使用有效抗生素後會很快好轉,但如果誘發真菌感染,則耳內瘙癢劇烈,常會使人坐立不安,這時必須用抗真菌藥物才能奏效。

  外耳濕疹是發生於耳廓、外耳道及其周圍皮膚的多形性皮疹,多見於過敏體質的小兒。但如果長期習慣性地挖耳朵,造成外耳道皮膚的粗糙、增厚、表皮皲裂、脫屑,進而出現局部的炎症、劇癢,也可引起外耳濕疹。濕疹滲出液的長期刺激可繼發感染,合並外耳道炎,此時容易引起誤診,並難以治愈。其實,外耳濕疹和外耳道炎是兩種不同的疾病,但又有一定的關聯。

  給孩子挖耳小心刺破鼓膜

  鼓膜是位於外耳道和鼓室之間的橢圓形半透明薄膜,起到保護鼓室和內耳的作用。如果經常挖耳易刺激鼓膜發生慢性炎症,使鼓膜發紅、變厚。挖耳朵時不小心,還有刺傷鼓膜的危險,尤其是在給小兒挖耳時,如果小兒突然掙扎或刺激外耳道出現咳嗽反射,更容易損傷鼓膜。家長若是經常給孩子挖耳,孩子很可能也模仿家長的行為,自己拿小棍或挖耳勺放進外耳道搔扒,危險極大。鼓膜刺破後,可以發生感染,形成化膿性中耳炎,導致聽力下降。挖耳時如不慎傷及內耳,可引起神經性耳聾。最值得警惕的是,經常挖耳,反復刺激外耳道還有誘發中耳癌的危險。

  濕性耵聍者要正確清理耳道

  少數人耳內耵聍腺分泌旺盛、外耳道上皮脫落較慢,耵聍不表現為塊狀,而為黏稠的液體,被稱為“濕性耵聍”,俗稱“油耳”。一般情況下是生理性的,屬正常現象,但如果伴有異味,則可能是耵聍腺細菌感染。

  濕性耵聍者的“耳屎”生成速度比較快,如果不方便到醫院就診,自己挖耳要注意,第一:最好用棉棒,輕輕在外耳道口轉動,然後耳朵朝下,讓耵聍自行排出,避免使用指甲、鐵簽等尖銳物挖耳;第二:不要形成挖耳習慣而頻繁挖耳,一般應一周左右一次;但在灰塵較多的地方可適當短一點,可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掌握。

  有濕性耵聍的人,如果長期不清理外耳道,可能會形成耵聍栓塞,影響聽力。此時,最好到醫院請專科醫生使用專門器械取出,取出後須堅持用滴耳劑滴耳2~3天以預防感染。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大家都在看
十個問題 測測你的聽力下降了嗎?

     視力出了問題,人往往能很快意識到,但聽力一旦出現下降,尤其是輕微

多喝咖啡和濃茶,也會耳鳴?

  耳鳴的原因有些什麼呢?喝咖啡和濃茶為什麼會導致耳鳴呢?什麼原理?   耳鳴是指人

鼻炎問答 咽喉炎問答 鼻窦炎問答 耳鳴問答 耳鼻喉治療 耳鼻喉護理保健
Copyright © 五官耳鼻喉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