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長假,不少駕車族經歷了長途跋涉返回工作崗位,而長途駕駛帶來的健康問題卻容易被他們忽視。
武警醫院耳鼻咽喉中心龍目恆教授指出,春節期間,走親訪友相對集中,休息時間相對不充分;另外,自駕游途中,司機駕駛機能下降,精神高度緊張、疲勞過度及生活規律打亂,注意力、知覺、感覺、思維、判斷力、意志決策力下降,一些病痛症狀很容易爆發出來;尤其一些平時坐慣辦公室、缺乏運動的車主,長途駕車過後的發病幾率更高,往往會出現判斷力下降、反應遲鈍和操作失誤,身體將出現視力模糊、復視、腰酸背痛、手腳發脹、精神渙散、焦慮急躁等現象,並有可能給身體健康留下諸多隱患。
家住湖北的車主李先生和老婆孩子興致勃勃地駕車從回襄樊老家過節。由於農歷初八要返回廣州”開工”,李先生便在途中“快馬加鞭”,一人開車要跑上千公裡,還先後在湖南郴州段和韶關段多次被堵,連續低速開車時間超過8個小時,期間雖然在高速服務區停留。大多是打個瞌睡,不料返回廣州後,就出現了頭暈耳鳴、視力模糊、四肢酸痛等不適症狀。
李先生說,由於近期返鄉人太多,加之高速跑不起來,一堵車想睡一下,可是旁邊的大轎車不熄火,噪聲讓他很煩惱,回到廣州後,在無人的寂靜房間裡,也會聽到嗡嗡的耳鳴聲。心情特別煩躁、稍不順心就發氣。
龍目恆教授指出:事實上,不單是鳴喇叭,還有車輛行駛、發動機轉動等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噪聲。長期受噪聲“污染”,早晚會使聽力下降,如果沒有引起重視采取補救措施,還可能導致耳聾。同時,應注意疲勞駕駛的後遺症,調整心態,注意適當休息也是至關重要的。
龍目恆教授提醒,高速行駛時應盡量關閉車窗,減少外部噪音對耳部的損害。在車內可用柔緩音樂調節發動機噪音對聽力的沖擊。科學行車,勞逸結合,在服務區時,盡量下車進行深呼吸,做彎腰伸腿、搖頭拍腦的動作,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應吃些易消化營養價值高的,含維生素A、C、B、B1較高的食物,促進新陳代謝,加快人體氣血循環。
耳朵是我們聆聽世界的窗口,是人際交往的重要橋梁,它結構復雜精細,是人體重要的感覺
每天摸耳朵防病又防聾中醫理論認為腎開竅於耳,故耳的聽覺功能與腎的精氣盛衰有密切關系,腎精充足,髓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