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首頁
耳部常見疾病 鼻部常見疾病 咽喉部常見疾病 耳鼻喉健康經驗知識 耳鼻喉健康問答 耳鼻喉百科知識
 五官耳鼻喉網 >> 耳鼻喉百科知識 >> 耳鼻喉護理保健 >> 耳部護理 >> 護耳要從兒童做起

護耳要從兒童做起

  耳朵像眼睛一樣是人體與外界保持聯系最重要的門戶,聽覺是人與周圍環境相協調的重要途徑,聽覺的好壞與否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健康成長。

  自然界中的聲音達到一定強度如幾分貝人耳便可感受到,再增強到數十倍,聽了清晰悅耳,人會感到舒服,進一步增強到上百倍,聲音變得刺耳,就會感到不耐受,醫學上稱“聽覺不適響度”,長期高分貝聲音刺激聽力受損。

  在當今現實生活中,戴著耳機玩電腦游戲或長時間使用“隨身聽”的人隨處可見,特別是青少年尤為常見,由於耳機直接接近鼓膜,分貝量往往被放大,有的戴耳機專心致志幾小時甚至通宵達旦不停聽,隨著游戲的投入還不時大喊大叫,時間長了就會造成不同程度的耳膜損傷,“失聰”,影響語言、智力發育。門診也接診過由於“隨身聽”、“蹦迪”、放鞭炮等造成聽力下降或耳聾的患者,經過治療後,雖有好轉,但大都不能徹底恢復。針對這種噪音性耳聾的發病率逐漸增高的趨勢,專家提醒大家:遠離“蹦迪”、放爆竹等高噪音的活動,使用隨身聽,玩電腦游戲時音量要適度,每次不超過一二個小時,注意用耳衛生。有專家提醒家長注意以下幾方面的問題,以保護孩子的耳朵。

  避免意外傷害 切莫讓嬰兒將細小物品如豆類、小珠子等塞入耳內,以免造成外耳道粘膜損傷、感染。兒童喜歡打鬧、逗趣,不小心碰傷耳道,會引起感染,從而使聽力下降。若頭部受到外傷,也容易波及到內耳,嚴重的會使耳膜破裂。有些家長喜歡用發夾、耳勺等給孩子挖耳,這很容易造成鼓膜外傷穿孔,引起耳聾。

  防止外耳及中耳的感染 中耳腔內有一條通往鼻咽部的細管稱咽鼓管,兒童的咽鼓管比較短、寬且直,呈水平位。感冒等一些疾病引起的鼻咽部分泌物增多,或當嬰兒吐奶或嗆奶時,細菌便很容易從咽鼓管進入到中耳。給嬰兒哺乳時姿勢要正確,應把嬰兒抱起來,取半臥位。如果母乳過於充足、壓力過大,可使嬰兒頭稍低,以免嬰兒來不及吞咽致奶水誤入咽鼓管。用奶瓶喂奶時,奶瓶不宜舉得太高,奶嘴孔也不宜太大。此外,在給孩子淋浴、洗頭或帶孩子游泳時,千萬不要讓污水進入耳內;同時應避免孩子在躺著時將眼淚流進耳道,以免引起感染。

  積極防治傳染病 麻疹、流腦、乙腦等都可能損傷聽覺器官,造成聽力障礙。因此,要按時接種預防這些傳染病的疫苗,積極防治各種急性傳染病。如果發生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傳染病,應特別注意保持患兒口腔、鼻腔和咽部的清潔,以防細菌蔓延感染到中耳。小兒患急、慢性中耳炎時,更要及時、徹底治療,以免留下後患。

  避免噪聲污染 嬰兒聽覺器官發育尚未完善,太大的聲音刺激會損傷稚嫩的聽覺器官。迪斯科、搖滾樂等高分貝快節奏的音樂,會導致內耳的微細血管痙攣,供血減少,從而使聽力下降,甚至造成噪聲性耳聾。應盡量少帶兒童到歌舞廳等娛樂場所,家庭影院中的音響音量也應適當控制。有些小孩喜歡模仿大人戴耳機聽收錄機,這很容易導致聽力受損,一旦發現應當加以制止。

  警惕藥物致聾 感音性耳聾很多是藥物中毒造成的。因此,患兒切不可擅自用藥,用鏈霉素、慶大霉素、卡那霉素、利尿劑、抗瘧藥等藥物時要慎重,要在醫師的指導下選用,因為這些藥物對內耳有毒副作用,一些藥物還可使人發生變態反應。

  優生優育,防范先天性耳聾 胎兒期母體病毒感染及遺傳因素可致內耳發育不全而引起先天性耳聾,早產、難產所致的新生兒窒息、嚴重黃疸等,均可導致聽力損害。因此要避免近親結婚,孕產婦女做好圍產期保健,並注意妊娠期間的用藥。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大家都在看
噪音對孩子危害更大

  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研究指出,與成年人相比,噪音對孩子的危害更大,更容

忍噴嚏不打傷耳朵

  打個噴嚏,人們會頓時有種輕松感,但在一些公共場合尤其是重要場合,很多人會為了避免

鼻炎問答 咽喉炎問答 鼻窦炎問答 耳鳴問答 耳鼻喉治療 耳鼻喉護理保健
Copyright © 五官耳鼻喉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