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一份調查顯示,17歲以上調查人群中,有35%~45%的人曾有耳鳴體會,0.5%~1%的人耳鳴嚴重影響了正常生活,妨礙了睡眠。耳鳴已成全社會的一種普遍現象,更是一個越來越被關注的熱點,當我們打開電腦、翻開報紙等,不處不在的有關耳鳴事件每天都在發生。
耳鳴主要為耳部響鈴樣聲音,指患者耳內或顱內有聲音的主觀感覺,但外耳並無相應的聲源或電刺激存在,是聽覺功能紊亂所致的一種常見症狀。耳鳴產生的機制復雜,尚未完全闡明,影響因素又頗多,可以是某種疾病的症狀也可以是疾病本身的症狀。不同的病因、病理過程可引起耳鳴,患者的心理精神狀態對耳鳴的察覺也有較大的影響。因此,對於耳鳴至今尚無規范的診治評價體系和診斷指南,成為臨床診治的難點和焦點。
臨床上面對的基本上是已經出現耳鳴症狀的患者,因此,盡可能地尋找病因是耳鳴取得較佳療效的關鍵。耳鳴根據病程的長短分為:3個月為急性耳鳴,4~12個月為亞急性耳鳴,1年為慢性耳鳴。耳鳴根據有無繼發的注意力及睡眠障礙、煩躁、抑郁等精神症狀,分為代償性、非代償性耳鳴,而耳鳴適應也是治療的一個重要目標,以減輕耳鳴對患者的傷害,這需要醫患之間的積極配合。
耳鳴有一定的復雜性
治療耳鳴需做必要的診斷,才能理清病因,對症治療。聽神經病必須手術;頸性耳鳴通過治療頸椎病,可有70%的病人耳鳴得到緩解。
慢性耳鳴:由於聽覺中樞對聲音有記憶存儲現象,聽覺中樞長期異常信號產生的聽覺刺激會引起聽覺中樞的改變,因此,手術治療不能得到滿意的效果。要根據患者對耳鳴的耐受代償情況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
代償性耳鳴:指耳鳴較輕,不伴注意力分散、記憶力下降、睡眠障礙、頭痛、過度興奮、抑郁等神經精神症狀,可對病人進行解釋說明,無需特殊治療
非代償性耳鳴:指耳鳴較重,病人無法忍受,出現上述一系列神經精神症狀者,首先要針對神經精神症狀進行對症處理,教會病人對耳鳴的適應,以及主動的行為認識療法。同時,根據臨床檢查結果進行治療。值得關注的是,應根據心理狀態進行治療,除慢性耳鳴外,急性、亞急性耳鳴患者也存在或輕或重的心理問題。
耳鳴是我國的常見疾病,不僅是因為生活工作環境還是因為生活習慣。我國患有耳鳴的人群逐年增多,嚴重困擾了人們的日常生
耳鳴與聽神經瘤應小心區別聽神經瘤的早期表現主要為單側、持續性、頑固性耳鳴,並且治療效果不明顯,久之聽力下降。這是腫瘤壓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