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首頁
耳部常見疾病 鼻部常見疾病 咽喉部常見疾病 耳鼻喉健康經驗知識 耳鼻喉健康問答 耳鼻喉百科知識
 五官耳鼻喉網 >> 咽喉部常見疾病 >> 其他咽喉疾病 >> 慢性咽炎為何越來越多?

慢性咽炎為何越來越多?

  新居有異味會誘發慢性咽炎,長假出游喝水少會加劇慢性咽炎,秋燥讓慢性咽炎患者擠爆醫院耳鼻喉科診室……

  慢性咽炎成年人的發病率相當高,在人群中,只分輕、重程度,城裡人慢性咽炎普遍比農村人嚴重。什麼原因會導致較嚴重的慢性咽炎?有了慢性咽炎該怎麼辦?下文將從中西醫結合的角度談慢性咽炎的診治和日常保健。

  平時注意自我保健

李雲英說,慢性咽炎患者在治療的同時要注意休息,不要講話太多,不要吃辛辣物刺激咽部,保持大便通暢,多喝水。飲食上,多吃清、潤的食物,喝湯有好處,煲湯材料可用沙參、麥冬、羅漢果、花旗參、淮山;也可以用蜂蜜泡水喝,用花旗參泡茶喝。

“有的人,咽部一發炎就吃抗生素。其實大可不必。”文衛平告訴讀者,除非有細菌感染,如咽部有膿點,出現發燒發熱等症狀,藥物對於慢性咽炎只是輔助治療手段,自我保健才是抵御慢性咽炎的關鍵。這需要從作息、飲食、環境等多方面入手。

第一,要保持愉快的心情,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避免植物神經功能發生紊亂。

第二,多呆在空氣通暢的環境中,酒吧、夜總會少呆為妙,粉塵多的地方也要盡量少去。

  慢性咽炎的發病原因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耳鼻咽喉科副教授文衛平介紹說,慢性咽炎是一種常見的疾病,發病率極高。這是因為,咽部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第一道防線。許多免疫細胞“駐扎”於此,擔負抵御外部細菌入侵的任務。這裡還是炎性細胞和淋巴組織的“聚集地”,感覺神經末梢也很豐富,因此特別敏感,稍微接觸外部的刺激都會產生反應。

  另外,咽部是人體與外界溝通的“橋梁”,是呼吸、進食的必經通道,受到外部的刺激比較多。正因為這樣,咽部成了爆發炎症的“重災區”。

  “人們對咽炎的認識往往局限於口咽,但實際上,咽部包括鼻咽、喉咽和口咽。”文衛平說,任何一個部位的慢性炎症都可稱為慢性咽炎。這三個部位是相互影響的,一個部位出問題,如果不及時遏制,有可能會殃及另外兩個部位。“例如,濃鼻涕滴入喉咽,也會引起喉嚨發炎。”

  廣東省中醫院耳鼻喉科主任李雲英說,歸納起來,慢性咽炎的有關發病原因有:

  1、急性咽炎反復發作,病毒或細菌感染後治療不徹底。

  2、抽煙、喝酒多,經常刺激咽部。

  3、咽喉部有病史,如鼻炎、鼻窦炎,它們的分泌物倒流,使咽部受感染。

  4、口腔部的炎症,慢性炎症蔓延至咽部。

  5、工作環境粉塵多,有刺激性的異味,導致慢性咽炎。

  6、免疫力下降時也容易得慢性咽炎,如糖尿病人、心血管病人發病明顯高於正常人群。

  7、少數頸椎病也會引起慢性咽炎,頸椎骨質增生後,壓迫神經,也可能直接或間接刺激咽部而引起發炎症狀。

  8、有的人干咳一兩個月不見好,可能是呼吸道過敏引發的慢性咽炎。

  9、經常食道返流,倒灌進咽部的胃酸也會導致慢性咽炎。清晨刷牙干嘔是由於胃酸返流引起的,如果胃酸刺激了咽部,就有可能引發慢性咽炎。

  據了解,教師、記者等都是慢性咽炎的高發人群

  慢性咽炎的症狀和診斷

  “慢性咽炎發病率高,病因復雜,易反復,但其本身與癌症沒有直接關系。”文衛平指出,有的醫藥廣告所說的“警惕慢性咽炎致癌”完全是聳人聽聞。這反而會給人帶來心理壓力,造成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導致慢性咽炎更加難好。

  對於慢性咽炎雖然不用過分緊張,卻也不能掉以輕心。鼻咽、口咽等下咽癌具有與慢性咽炎相似的症狀。所以,一旦炎症持續,應該去醫院檢查。常規的耳鼻喉門診檢查即可查出,因此,不必嫌麻煩,諱疾忌醫。

  慢性咽炎西醫診斷標准

  1、病史上常有急性咽炎反復發作史,或因鼻病長期張口呼吸及煙酒過度、環境空氣干燥、粉塵和刺激性氣體污染等。

  2、咽部不適,或痛、或癢、或干燥感、灼熱感、煙熏感、異物感等;刺激性咳嗽,晨起用力咳出分泌物,甚或作嘔。病程2個月以上,常因受涼、感冒、疲勞、多言等原因致病。

  3、檢查:咽部慢性充血,加重。呈暗紅色,或樹枝狀充血;咽後壁淋巴濾泡增生,或咽側索腫大;咽黏膜增生肥厚,或干燥、萎縮、變薄,有分泌物附著。

  如果咽喉有些不舒服,有異物感,癢,灼熱,咽喉發干,有點微痛,並且經常這樣;早上起來容易作嘔,喉嚨有痰,經常要清喉,有可能是患了慢性咽炎,有必要上醫院確診。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大家都在看
不可輕視急性感染性喉炎

  急性感染性喉炎的孩子一定要到醫院去及時治療,由於其病情發展快,易並發喉梗阻,治療除吸氧等一般治療外,早

咽喉炎常見三大症狀

   咽喉炎具體表現為什麼症狀?   症狀一:喉感不適   包括異物感,干燥感,有的尚有隱痛感,在

鼻炎問答 咽喉炎問答 鼻窦炎問答 耳鳴問答 耳鼻喉治療 耳鼻喉護理保健
Copyright © 五官耳鼻喉網 All Rights Reserved